11月11日,第三届中国-东盟国际海钓大赛在防城港市进行,国内外200余名海钓高手在西湾海域激烈角逐,最终广西本土队伍问鼎冠军。而借由连续三年的海钓大赛,这项被誉为“海上高尔夫”的休闲运动也正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在国内外风生水起的海钓运动,也期待着在广西钓上“大鱼”。
广西队伍“幸运”夺冠
中国-东盟国际海钓大赛已连续三年在防城港举办,今年有40多支代表队、超过200名海钓高手参与。除了越南海钓协会的精英队伍以团队参赛,柬埔寨、文莱、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海钓选手均以个人身份加入,随船体验广西的海上风情。
今年的赛场设在水质肥沃的防城港西湾海域,这里有丰富的石斑鱼、鲈鱼、鲷科鱼等鱼类资源。赛事采用沉底及浮矶钓、生物饵钓法,设有团体总重奖和单尾计重奖两个奖项。
11月11日上午,一声号令后,40多艘垂约船纷纷开足马力向海域深处驶去。比赛船只在广阔的海面上遥相守望,西湾成了巨大的垂钓场,平静的海域下有“暗流涌动”。
在超过7小时的“海上狩猎”后,防城拓海队最终以 47.08 公斤问鼎冠军,在所有参赛队中独占鳌头。“七分靠运气,三分靠技术”,防城拓海队队长陈伟棠说,他们的队伍在首届赛事中就曾夺冠,去年第二届赛事取得第六名后,今年卷土重来,再度称霸西湾。
海钓是一门技术活
海上垂钓运动在欧美发达国家被誉为亲近自然的“海上高尔夫”。和淡水钓鱼不同,海钓因为大海浩瀚而变得神秘莫测,出海意味着一次冒险,一次向未知领域的探索,这也是最让钓手们着迷的部分。
很多钓手说,海钓“入门容易精通难”,但这的确是一门技术活。海钓与传统的钓鱼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钓鱼者不仅要克服海上气候、风浪因素的影响,还要充分掌握海域环境,掌握不同鱼类的生活习性、栖移状况、觅食习性等知识,有的放矢才能收获满满。
参加比赛,对海域的了解至关重要。第一次来广西参赛的越南队战绩不佳,两支参赛队只收获了22 公斤和 21 公斤的成绩,远远没有他们平日里的好“手气”。队员范文明表示,防城港西湾更宽广,第一次来的越南钓手不熟悉情况,赛前做的功课不多,只能跟着感觉走,收获因此不尽如人意,“明年只要时间允许,我们还会回来和中国选手再决高下”。
广西海钓运动迎头追赶
海钓不仅仅是一项休闲活动,在国外已经发展成为一项综合性的旅游产业。据广西海钓协会负责人介绍,海钓在美国已有上百年发展历史,美国海钓年产值达到380多亿美元,是商业渔业产值的3倍。日本是亚洲最大的海钓消费国,海钓爱好者占全国人口的 30%,仅渔具、鱼饵的年销售额就达8亿美元以上。国内的浙江、山东、福建、海南都有各自的海钓胜地,同时带动了钓具、钓饵、游艇租赁等行业的发展。与之相比,广西海钓无疑才刚刚启航,它也需要找到自己的“大鱼”。
作为广西海钓界资深人士、防城港海钓协会会长禤达升参与了三届中国-东盟海钓大赛,也见证了广西海钓运动的迎头追赶。据其介绍,广西钓鱼产业近年来蓬勃发展,仅广西钓协每年举办的全区性比赛就有十多次,但海钓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是小众项目,全国大赛中广西选手缺少组织,也少一点亮眼的表现。
而这样的情况正在改变,广西2015 年在防城港第一次举办了国际海钓大赛,这三年来慢慢变成了传统,凝聚起不少人气。“其实广西休闲渔业资源非常丰富,北海、钦州和防城港气候宜人、鱼类繁多,北部湾海域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海钓”,禤达升说:“而且海钓门槛也不高,像鱼竿、线、饵料、鱼护、包等钓手必备的工具,如果不是要求很高,花3000元就可以置办一套。高水平钓手装备比较精良,一套则需要几万元。”
禤达升透露,除了自己的赛事IP外,广西也在计划承办全国顶级大赛的分站赛,吸引更多国内一流好手来广西试水。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