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张文卉
10月20日-24日,“2021广西大瑶山观鸟赛暨候鸟护飞行动”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启动,来自全国13支队伍共40余人参赛。在60个小时内,他们通过在金秀瑶族自治县县域全境内寻找鸟类踪迹,在比赛定制的手机APP提交鸟类记录,鸟种记录最多者取胜。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了解到,广西生物多样性丰富,鸟类品种超过740种,位列全国第三,仅大瑶山地区就有287种。
开赛首日下雨仍收获不少
“我们要在这里等到天亮。”10月21日凌晨5时许,来自安徽的大学生戴綦宏和其他两名队员已经到达金秀瑶族自治县银杉森林公园门口。根据抽签的结果,他们3人一组要在60个小时内,在当地向导的陪同下,穿梭在大瑶山的8条观鸟路线中观察鸟类,并通过手机APP上传鸟种记录。根据当天6时开赛的时间,他们还需等待,但已经隐约听到鸟叫的声音,队友说:“好像是灰背燕尾。”
▲大瑶山拍摄到的比氏鹟莺。昆明市朱雀鸟类研究所韦铭供图
下雨天,给观鸟比赛带来很大的阻碍。但听音识鸟,也是观鸟人的一项技能。刚进公园,队员们就沿着鸟叫的声音来到了溪水边,果然,一只灰色的大鸟正沿着水流一路觅食,它正是灰背燕尾。上山的途中,在3个小时内,戴綦宏和队友们又收集到了10多种鸟类记录。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发现,在整个观鸟路线中,不管是山地森林、河流水库、村落农田等不同地方,都能遇见观鸟比赛的队员正拿着望远镜眺望,他们也总能第一时间发现鸟类的踪迹。
▲在大瑶山拍摄到的栗额鵙鹛。昆明市朱雀鸟类研究所韦铭供图
在一个转弯处,队员徐蕾突然从车里冲出来,用摄像机对着旁边的一条小溪。原来,一只红尾水鸲正趴在水中的一块石头上。她说:“我看到它从我眼前飞过,判断它肯定就在附近。”
鸟类繁多让外地队员惊叹
“仅仅在酒店附近,我们就已经发现了20多种鸟。”徐蕾告诉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比赛报到的当日,她在驻地就听到了不同的鸟叫声,感觉当地鸟类品种非常丰富。
▲这是在大瑶山拍摄到的纹胸鹪鹛。昆明市朱雀鸟类研究所韦铭供图
在距离金秀县城不到1公里的一处农田里,来自郑州的队员郭丹丹发现了几只鸟在打架:“这是红嘴蓝鹊和发冠卷尾,是当地常见的鸟。”
突然,队友喊了一声:“好像有猛禽!”大家撒腿就往队友所在的位置跑,顺着队友手指的方向,一群大鸟在左前方的山顶盘旋。刚开始大概是5~6只,在一阵风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大鸟从树林里飞出来,黑压压一片非常壮观,至少有上百只。
在反复确认后,郭丹丹告诉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这是一群黑冠娟隼,比较喜欢集群,会借助空中的气流进行迁徙。她说:“我们那也有这种鸟,但是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大面积的鸟群,太壮观了。”
当天下午3时许,根据后台的实时观测进度显示,参赛队员们已经提交了140种鸟类。接下来的几天内,队员们将继续发挥不同队伍的不同优势,获得更广泛的鸟种记录。
观鸟有助于护鸟,助候鸟迁徙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从自治区林业局了解到,广西全区鸟类23目92科,数量超过740种,位列全国第三。候鸟每年2月中旬至4月上旬、9月底至11月中旬左右,通过北部湾沿海一带、柳州、河池、百色等北部地区和沿桂林方向的越城岭、海洋山一带等三大迁徙通道进入广西境内。
▲大瑶山拍摄到的纯蓝仙鹟。昆明市朱雀鸟类研究所韦铭供图
广西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会长黄乘明介绍,此次观鸟举办地金秀瑶族自治县正是广西候鸟迁飞通道中的主要区域,来自云南、内蒙古、陕西、湖北、广东、安徽、福建、河南、上海,广西等省市的13支队伍共40余人参赛。比赛过程中收集到省区(直辖市)的鸟类分布数据,相当于一场快速集中的本底鸟类调查,将得到一定量足够宝贵的野生鸟类资源信息。
“每年有上百万只候鸟在我们这里越冬繁殖。”金秀瑶族自治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鸟类有287种,以候鸟为主,每年霜降前后数月,林中鸟音不绝,其中有不少为珍贵品种。
▲在大瑶山拍摄到的灰腹地莺。昆明市朱雀鸟类研究所韦铭供图
金秀大瑶山还是中国现代鸟类学研究的起源地之一,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山大学的任国荣教授就开始对大瑶山的动物进行了资源调查,并对画眉科鸟类分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金额雀鹛,这是中国人发现并发表的第一个鸟类新种,在我国鸟类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大瑶山拍摄到的黒额凤鹛。昆明市朱雀鸟类研究所韦铭供图
观鸟比赛期间,观鸟人和志愿者们将在候鸟迁徙路线、停歇地、越冬地等重点区域以及湖泊、池塘、树林、农田等活动区,开展巡护监测、救助、拆除非法捕猎工具,保护候鸟顺利迁徙。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邱晨(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