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唐晓燕
10月23至27日,第一届全国行星防御大会在桂林召开。对“行星防御”这一名词,不少网友很好奇。记者从主办方了解到,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应对是全人类长期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次大会全面研讨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在轨处置、灾害救援、政策法规、国际合作等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发展。
▲第一届全国行星防御大会在桂林举行。大会主办方供图
据介绍,在桂林举办的第一届全国行星防御大会,由行星防御联盟主办。行星防御联盟是由以政府组建的行星防御专家组为核心、加上科研有关单位的知名专家组成的。
承办单位为广西相对论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桂林理工大学理学院、辽宁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广西地球记忆自然博物馆等。
协办单位则包括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所、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等。来自全国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工业部门等近百个单位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出席了本次大会。
在10月24日举行的大会开幕式上,担任大会主席的我国月球和深空探测工程总设计师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作了“我国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应对体系建设构想”的主旨报告。
据大会主办方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1年10月18日,已发现的近地小行星超过26127颗。近年来,近地小行星飞掠事件频繁发生。仅2021年已发生1074次,观测到21颗小行星进入大气层。小行星撞击地球由于其进入速度大、撞击能量高,给人类造成极大威胁。
▲2017年,云南香格里拉上空惊现“火流星”。资料图片2016年12月6日,联合国大会决定将每年的6月30日设定为国际小行星日,以提高公众对小行星撞击危险的认识。
此次为了推动我国行星防御领域更快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组织召开了全国第一届行星防御大会。
广西大学的广西相对论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桂林理工大学理学院等机构长期开展这项领域的研究,具有良好基础。因此第一届全国行星防御大会选择在桂林召开。今后,全国行星防御大会将每年举办一次。
链接
我国发生过多次小行星撞击事件
1976年吉林市郊区、2014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2017年云南香格里拉、2018年云南西双版纳,以及2019年吉林松原都曾有小行星“造访”,虽均未造成灾难,但已严重威胁人们的生产、生活安全。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黄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