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黄睿(见习)
今年“双11”的活动,开启了20天,有人已经拿到了快递,有人已经开始还信用卡和花呗……近年来,“双11”的优惠活动越来越复杂,预售时间也越来越提前,很多消费者不再守着零点抢购,不再呼朋唤友拉人头组队集红包,还有消费者甚至选择了自动屏蔽“双11”。
▲民族大道上,快递员派送快递。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邹财麟摄
现象:特价促销已是常态化
往年“双11”的零点钟声响起后,各大平台每隔几小时就会强势公布实时成交额数据,据报道显示,自2016年起,天猫“双11”的销售额就已突破千亿,逐年递增。“今年的战报显得特别静悄悄。”不少网友调侃。
“现在购物节越来越多,直播间每天都有特价。”广西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教师李思捷认为,直播间的购物越来越普及,直播带货使得消费者获得优惠变得常态化。
▲“双11”期间,南宁各大道路上的快递派送车。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邹财麟摄
上班族:“去年囤的货今年继续用”
“去年买的抽纸、洗衣液都没用完。”柳州的刘女士今年“双11”没再像往年一样囤积日用品。她说,每年“双11”过后的一段时间都感觉自己很拮据,降低了想买东西的欲望。
从事金融工作的苏女士告诉记者,往年的“双11”至少花费五位数购买物品。由于工作原因对数字很敏感,每次自己都在“双11”打折满减这里摔跟头,发现最后也没省很多钱,有时为了凑单买一些没必要的东西。
不少报道显示,一些商家打折后的价格和原先的价格一模一样,有的商家更是先涨价后降价。网友表示,消费的速度赶不上商家的套路。
专家:消费者更加趋于理性
李思捷认为,“双11”的游戏规则一年比一年复杂,预购尾款制让消费者失去了即时消费的满足感,长时间的比价和凑单让部分消费者觉得既浪费时间,又消耗了购物热情。
广西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广西大学品牌发展研究所所长唐玉生认为,未来更多的消费者在购买前会冷静思考,会考虑是否真的有需要,会更加趋于理性、环保和追求品质。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梁冰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