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4名地质调查人员遇难的噩耗,引发人们对野外勘探勘测工作的关注。
据报道称,哀牢山4名失联地质监测队员遗体被找到时,其中一人的“衣服掀到上面,肚子露出来,脸上带着微笑,这是典型的失温症状”。
失温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迷路应该如何应对?当补给不足时怎么办?为什么拥有野外作业能力的专业人士会遇难?对此,广西的一些行家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给出了建议。
●失温:热敷可能会加剧死亡
疑惑一:失温是一种什么样的症状?
南宁蓝天救援志愿者协会技术教官邓彩华说起一段经历:1996年1月的一个晚上,气温3℃左右。他和两兄弟、父亲在邕江上跑船时遭遇螺旋桨故障,便穿着普通单衣轮流潜至水中更换螺旋桨,每人下水约1分钟。
“我们三兄弟上来后,手脚剧烈抖动,抓着汤匙喝热姜糖水,像敲锣一样。最严重的是50多岁的父亲,他爬上船后全身冰冷,无法站立,意识不清,不能说话,嘴里发出无意识的‘嗯嗯’声,我们往他身上浇热水也无济于事。最后,我们只能把昏迷的他抬到床上,贴身放热水瓶,再裹紧被子,祈祷奇迹发生。”
幸运的是,父亲缓了过来。但20多年多去,邓彩华依然心有余悸:“最好的办法是,旁人脱掉自己的衣服,抱紧失温者,用自己的身体温暖失温者的身体。”
南宁市潜水教练陈维说,水的热传导性高,身体在水中的冷却速度会比在空气中快25倍。潜水服就是为了预防体温散失过快,避免失温。11月14日至16日,哀牢山连日有雨,这恐怕是一场“夺命雨”。
邓彩华从报道中了解到,遇难的4名地质监测队员中,有3名穿着保暖内衣。“这恐怕也是疏漏。户外着装有‘三分法’,最里层必须速干透气,中间保暖,外层防风防雨。最里层一定避免棉质布料,比如保暖内衣这些,因为棉质内衣一旦有汗或被雨水打湿,会又重又冷,加剧失温。”
“4名遇难者可能在意识到自己失温的时候,已经无计可施了。所以,发觉自己手脚不听使唤,说话不利索的时候,一定要及时采取措施。”邓彩华说。
▲野外作业,基本的生存技能必不可少。受访者供图
●迷路:罗盘会被异常磁场干扰
疑惑二:为什么不打开定位设备?
据报道,哀牢山上的4名地质队员去找样点的时候,机械罗盘出现故障,所以一直在兜圈子,没有到达样点,四人携带的RTK(实时差分定位)设备从未打开。
在林业勘测系统工作的技术员程志营说,自己日常工作很少用罗盘,没用过RTK。最近这几年,他用得最多的还是双频定位手机,可以离线下载卫星地图,即使没有手机信号,也可以定位。
“我是20多年的户外玩家,但依然有可能迷路。”从事野生动物调查和拍摄的曾继谋说,他记得2016年,他跟着护林员在崇左的喀斯特深山寻找白头叶猴途中,遭遇大雨大雾,无法在重叠的石刃中找到下山的路,一度迷失,有手机信号也无济于事用,只能等到雨小了才得以脱离险境。
曾继谋有使用RTK设备的经验,它需要搭配三脚架使用,还要有备用电源,整套装备达到2公斤。“这是上万元的装备,一般专业的地质勘探队员才会用。当时,4名失联队员可能觉得没有必要打开,或者来不及打开。”
他还说:“如果地底有矿藏,指南针就有可能失灵,偏差可达到几十度。我用得最多还是国产北斗卫星电话,重约300克,还有短信收发功能。”
不过,在野外还有很多判断方向的办法。曾继谋道出了自己的经验:“树叶、年轮最密的是南方。如果看到地表有密集的足印,可以判断是兽道,跟着兽道走,比自己开路要安全。但要当心猎人的捕兽夹,而且兽道不一定会通向山外,有可能是它们觅食的路。”
▲南宁蓝天救援志愿者协会技术教官邓彩华在传授野外生存技能。受访者供图
●饥饿:携带食物有讲究
疑惑三:进山补给为啥只带这些食物?
据媒体报道,这4名人员此次进山为开展森林资源调查,所携带的补给包括:2包蛋黄派、4罐八宝粥、1包巧克力、1包瓜子、4包鸡翅、4瓶饮料。这个清单也引发了网友的讨论。
“蛋黄派占地方,吃不饱;八宝粥罐头重,能量密度也低,不建议携带;鸡翅骨头多肉少,只能作为零食。这是我在给学员们上课的时候,一定会强调的。”南宁蓝天救援志愿者协会技术教官邓彩华说。
食物不足,也是野外探险的潜在危险。他记得有一次,自己在户外突然低血糖,全身发软、冒汗,瘫软在地,明明看见50米外有人,却叫不出声。好在有人走近时,察觉了他的险境,给了他一个菠萝包,才转危为安。
邓彩华指出,户外食物分为三种:常规食物,如牛肉干、黑面包;功能食物,如巧克力和士力架(补充热量)、榨菜(补充盐分)、葡萄干(补充糖分);还有万不得已才吃的应急食物,如压缩饼干,而压缩饼干是一定要备有的。”
据媒体报道,哀牢山遇难勘测队员失联的区域,地处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属原始森林无人区。
“在勘探勘测届有一个说法:原始森林里,活下来的原因只有一种,死掉的原因千千万。我同意这个说法,按我国划分保护区功能区的标准,核心区的森林自然度一般是最高级别的,有很多未知事物。”林业勘测系统工作的技术员程志营说,大部分时候,即使是护林员,都只在已有的山路上活动,不轻易偏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自身的安全。
▲邓彩华在传授防溺水技能。受访者供图
相关稿件链接
被马蜂哲到休克、在大山生活20多天……广西这些人的特殊工作曝光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