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光进去!一条公益援助热线,温暖那些不安的心
>>>用爱防“艾”!他们坚持10多年,与特殊人群成为朋友
在听障人士近乎无声的世界里,他们像翻译器,令人安心、温暖。作为手语志愿者,他们成为听障人士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将对方想说的话传递给大众。
一次问路
让她开始学习手语
12月3日,记者见到傅筱涵时,她正在广西第三十个国际残疾人日系列公益活动启动仪式的现场忙碌着,只见她身着蓝色工作马甲,面带微笑站在舞台的一角,双手不停比划,为听障人士进行手语翻译。
傅筱涵是广西听力言语康复中心的一名康复教师,她的本职工作是对3~6岁的听障儿童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傅筱涵说,大一时,她在广西图书馆看到一位爷爷,“他看起来和正常人没什么区别”,但当傅筱涵向他问路时,才发现他不会说话,只能用手比划。因为这次经历,傅筱涵萌生了学手语的想法。
2017年,傅筱涵正式走上学习手语的道路。她白天在康复中心教学,晚上回家后照着教材练习,有时甚至跟着电视里的手语主播练习,或利用碎片时间对着新闻报道进行手语翻译。
▲傅筱涵(右一)使用手语与听障 人士交流。 受访者供图
担任翻译
成为听障人士的传话筒
2019年,傅筱涵成功通过单位的手语翻译选拔,开始独立为听障人士翻译。
回忆起第一次与听障人士用手语交流,傅筱涵说:“我很慌张,全程只看到他们的手在动,不能自如地把他们的手语翻译成文字。”
傅筱涵说,经历过初次的紧张,以后的一些活动,她都会收到“做得很好”“辛苦了,快坐下休息”“不要怕,你一定会很棒的”等来自听障人士的手语夸奖。这些评价令她感动,也使她觉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我现在做得还不够,社会上还有更多听障人士等待我们帮助。”傅筱涵说,她希望更多人关注该群体,将他们的声音传递给社会大众。
培养翻译
广西不少高校在行动
除傅筱涵这样的手语志愿者外,广西一些高校也有培养手语志愿者的组织。
广西大学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助残扶残志愿服务队(以下简称“助残队”)目前拥有儿童康复计划、助残家教、手语角三个精品活动,其中,手语角主要包括日常手语教学、手语服务、手语表演三个部分。
该助残队副队长小莹(化名)告诉记者,他们每周五会开展手语教学活动,“我们希望扩大手语的影响力,希望更多有情怀、有爱心的青年志愿者加入其中,开展志愿活动”。
广西中医药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手语部平时会开展手语分享会、看望听障儿童等志愿服务活动。
小黎(化名)是该校的一名大一新生,看到手语部招新人时,她想到自己不会说话的伯母,便选择加入。小黎说:“社会上还有很多生活不便的听障人士,我希望能多宣传手语知识,让大家都能与听障人士进行基本沟通,理解、帮助他们,让他们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