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展的人,肯定熟悉这样的场景:网络上各种展览打卡指南,教你选取角度拍出最好看的照片;每个在艺术展品前凹造型的年轻人,无视专业观众投来的无声抗议;朋友圈里有人自称去看了很棒的展览,“九宫格”的照片里却全是自己的人像……当拍照打卡变成大家看展的动机,艺术家的作品沦为摆拍的道具,展览空间被视为巨大的摄影棚,如何让看展变得“更有意义”,就成为展馆、策展人、创作者都需要关注的问题。
▲市民在艺术装置前拍照。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邹财麟摄
文化熏陶,可以潜移默化
艺术场馆,是一个可以容纳各种人群的公共社会空间。十多年来,艺术场馆免费开放的惠民政策,大大降低了人们原先印象中“高大上”文化设施的门槛,真正拉近了艺术场馆与大众的距离,让艺术展览真正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
以广西美术馆为例,该馆开馆9年,已成功举办了210个精品展览,其中国际展览13个、国家级展览45个、省级展览152个。通过展览陈列,不断提升展览的创意和活力,整合社会资源,紧贴观众需求,传递时代语境与画境的契合,展现了广西艺术创作蓬勃的朝气和激情昂扬的艺术生命力。
其中,在广西美术馆展出的“走向西部——中国美术馆经典藏品西部巡展·广西”“刘开渠与20世纪中国美术经典作品展广西专题展”“魅力八桂——全国美术名家广西写生系列展览”“奋进·辉煌——广西美术馆馆藏广西近现代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等精品展览,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喜爱,观众接踵而至。
广西美术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能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展厅,走近艺术作品,他们面对不同的社群,不断创新公共教育活动载体及讲解服务。同时,他们还结合校园美术教育、文化扶贫、志愿服务进社区、与非遗相融合等形式,不断丰富展览配套活动,使更多观众都享有更丰富、更优质的文化艺术服务,让文化艺术走进生活。
这些举措,让更多的普通人在艺术场馆里得到了长期艺术熏陶,对美的欣赏能力有所提升。对于大多数没有专业背景的普通人而言,看一次展览,不追求“看懂”,但至少可以了解一些艺术、历史和文脉,那就是一种文化熏陶,其中的精神意义是潜移默化的。
看展,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不少资深观众能“看懂艺术展”——分析作品的动机、内涵、出处和手法,同时对流派、作家、理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对于普通人来说,一场艺术展到底可以“看到”什么?“看懂”什么?
▲数字艺术风格强烈的展厅。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邹财麟摄
“答案不仅仅是墙上的展签。”策展人娄馨予在广西策划过不少艺术展览。她告诉记者,当观众想要去看懂作品的时候,其实就会不自觉地想要去寻找一个“符合逻辑”的解释,然后通过展签、展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与创作者是否相似。“但艺术展更多的时候是在调动你的感官,让你去‘感受’某种东西,让你有更多的想象和体验,这样的感受没有标准答案的”。
“自己的想法与创作者有差距,并非是‘看不懂’,普通观众需要正视这样的‘差距’。”娄馨予表示,看展其实是一个交流的过程,自己与创作者之间的想法差异,是值得去思考和讨论的。随着大众审美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将看展列入日常行程中。可是每个人接受美学教育的程度各不相同,那么,我们在看展的时候到底在看些什么呢?
“看展看的是自己。”娄馨予说,艺术作品就是一面镜子,反映了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倾注的情绪、思考和经历,而走进美术馆的人们也都有不同的经历和思考,在艺术展中,创作者和观众相互“映照自己”。娄馨予认为,虽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从作品上“看到自己”,但人们决定走进美术馆之前的情绪和状态都影响着自己会从作品中“看出些什么来”。
走进展馆,享受艺术情趣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出现不少拍照发朋友圈、给作品配文等玩味式看展的人们。这样的现象,也让不少观众产生了疑问:当人们在看展时,是要更专注于感受当下,还是执着于看懂作品?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尽管他们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看懂,但是,他们对于普通观众的看展要求,更倾向于前者。
▲数字艺术风格强烈的展厅。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邹财麟摄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教师黄俊茗的作品,目前正在南宁的几个艺术展上展出。他认为,好的艺术作品一定是有趣的。“人们被作品吸引,愿意停留,才能对作品产生思考与连接,而拍照是对作品、对展览环境的肯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看展本身可能没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沉浸在艺术空间所带来的美学氛围里,兴致到位,拍个照、留个影,同样也是一种对艺术的欣赏。”
在黄俊茗看来,创作者和观众交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和探索的过程,观众可以通过不同作品的对比,同时自己不断地积累艺术文化知识,慢慢地就会发现每一件作品的独特之处,从作品中了解并思考创作者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
在不少艺术创作者的眼中,人们的普通生活需要一种仪式感,而艺术展览承担的正是这样一种实体化的功能。人们走进艺术展览,参观,纪念,铭刻。当他们能够通过看展,从现实的钢筋水泥中抽离出来,从精打细算的直白中跳脱出来,享受艺术空间赋予他们独特的审美情趣时,他们已经获得了一把打开艺术大门的钥匙。
相关新闻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