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糯米饭又称“五色饭”,象征着幸福、美好、和谐、吉祥、如意,它是壮乡“三月三”餐桌上的主角之一,更是壮族人民五谷丰登日子红火的写照。
味道,是儿时的记忆
潘红华是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传承人,也是南宁市武鸣区文化馆五彩壮乡分馆馆长。她制作的壮族五色糯米饭香气馥郁,软硬适中,远近闻名。对于潘红华来说,五色糯米饭既是非物质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儿时的记忆,更是刻到骨子里的情怀。
潘红华小时候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她是吃着外婆做的壮乡小吃、听着外婆讲的五色糯米饭传说故事长大的,因此她一直对壮乡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也为她后来决心传承推广五色糯米饭打下了基础。
糯米,是灵性的食物
潘红华介绍,壮族五色糯米饭必须采用传统植物原料制作,工序也是采用传统技艺,这样蒸煮出来的糯米饭才能色泽亮丽、饭质松软、香味独特,并具有独特的保健功效。
五色糯米饭的染料取自草本植物:黑色取汁于枫树叶;黄色取汁于黄花、黄姜或栀子;紫色取汁于紫兰藤;红色取汁于红兰草。其中,黑色糯米饭制作最耗时也最难做。“因为黑色最难上色。”潘红华介绍,制作黑色糯米饭,中途汁水变冷后,需将米滤出来,把泡过米的汁水再加热至40摄氏度,再把滤出来的米倒在汁水里泡……如此反复约5、6次,要3小时以上方可泡好。
▲潘红华正在制作五色糯米饭。
在潘红华心里,制作五色糯米饭的主要原料——糯米,是一种有灵性的食物。“糯米如果第一次没蒸熟,后面再怎么蒸都蒸不熟,因此制作的人要特别用心地对待它,才能把糯米饭做好。”潘红华说,对待食材虔诚,也寓意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耐心细致。
传承,是肩头的责任
潘红华曾做过十年的小学老师,因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情怀,她辞去了原本稳定的工作,成立了五色糯糯美食坊,潜心研究五色糯米饭的制作。
2010年,五色糯米饭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传承基地揭牌成立,潘红华成为基地的负责人。
“下一步,我们会做好非遗传承加研学的工作。”潘红华介绍,要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学习相关的知识,把壮乡文化发扬光大。另外,还会把传统的文化带入高校校园,“让高校学子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一些食品相关专业的学生说不定能带来一些前沿技术,让我们的非遗美食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相关新闻
刘三姐也唱起了RAP!跟上时代脚步的壮乡木偶戏重焕光彩 | 广西守艺人·寻旧篇①
跨千年长河,“年轻化”的壮族会鼓更响亮 | 广西守艺人·寻旧篇③
你还记得儿时“背上的摇篮”吗?一条绣花背带,传承几代人 | 广西守艺人·寻旧篇④
这些壮族服饰太惊艳了,突破传统悄悄变了模样 | 广西守艺人·寻旧篇⑤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