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婷,广西桂林人。好山好水的地,养出了她如山稳健、似水坚毅的性格。
如果没有意外,她可能会是摘金摘银的体操运动员,但如果没有意外,她也不会在机缘巧合下,19岁就能成为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上冰雪项目的国内技术官员。
“我不是幸运,我只是足够努力。”王一婷总结起她披荆斩棘的运动生涯时,笑着强调“努力”的重要性。
3000多个体校训练日
教会她独立的意义
▲体操训练中的王一婷
2007年,4岁的王一婷因身体条件优势,被选入桂林体操学校。在之后的8年中,王一婷作为专业体操运动员,日复一日地在皮垫、蹦床、单杠、空翻中度过。
▲7岁的王一婷参加比赛
时代的进步,让00后的童年变得丰富多彩。但王一婷的周一至周六,更多的是枯燥与重复——上午文化课,下午体操训练,偶尔还会有早训。
普通小孩会为了没得到的玩具哭泣,她却只能在高负荷的体能训练中边流泪边咬牙坚持下去。
▲7岁的王一婷参加比赛
王一婷从小就比常人更明白,“流泪不能解决问题,训练不会因为谁哭了就叫停,如果你停下来,你就必须重头再开始。”
坚强独立的性格让她对家里人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我很少向旁人抱怨,不喜欢依赖父母或身边人。”
伤痛意外
也难抵对运动的热爱
「病痛」,是每个运动员都会遇到的终极大敌。不到15岁的王一婷,就因长期训练导致手肘关节及腰间盘落下伤病。术后,她发现自己的总体状态不如从前,体能的下降、体重的上涨、日常训练对旧伤的折磨,让她的情绪一度跌入谷底。
2017年,凭借对运动的一腔热爱坚持留队的王一婷,在看到“跨界跨项选材”政策时,做出她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决定:加入国家队,成为一名双板自由式滑雪运动员。“国家队的选拔非常激烈,可以称得上是运动员们的‘高考’。当时我们队里有50多人参加选拔,最终能通过考核的也只有10个人。”
▲训练中的王一婷
在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下,桂林基本难见冰雪。从南到北,从夏季项目跨界到冬季项目,对于王一婷而言,既充满了未知的快乐,也伴随着重重挑战。从没见过冰雪的王一婷,义无反顾地来到河北,开启了她的训练之旅。
由于长期练习体操,王一婷的肌肉记忆停留在了体操上。虽然练习体操让王一婷积累了许多空翻经验,但真正转为滑雪运动后,她意识到两项运动在腾空、起跳、空翻、转体的角度和技巧等方面仍有很大差别。“南方人对雪,总是有一种执念。”这是繁重的训练之余,王一婷的精神慰藉。
▲赴日本进行滑雪集训的运动员们
▲赴日本进行集训的王一婷
“和体操运动相比,雪上运动显然更需要克服心理上的恐惧。体操运动员摔下的时候还有保护垫,而雪上运动员下方只有雪。”王一婷说,“参加跨界跨项的运动员们都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去适应新的训练项目,而我性格特别要强,我希望自己可以做到最好。”
▲获奖证明
功夫不负有心人。上雪训练不到半年,王一婷便斩获了全国双板自由式坡面障碍技巧专业组第二名的好成绩。
越努力越幸运
成为冬奥会上的国内技术官
2022年,一场举世瞩目的体育盛会在北京盛大开幕。恢弘精美的开闭幕式、专业的比赛场地、主办方的热情好客……中国人的浪漫通过冬奥会传递到了全球。
▲王一婷在雪场上
冬奥会前夕,专业运动员出身的王一婷,当选为冬奥会国内技术官员。她的主要工作是负责云顶赛区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的平整。
▲王一婷在进行雪地平整工作
自由式滑雪属于技巧性比赛,对场地的平整度要求极高。如果场地内有积雪或者雪块,就会影响到运动员的滑行速度。没有速度,就产生不了高度,空中的动作就没办法保质保量地完成。因此,这是一项外人看来简单,但业内人士却极其重视的工作。
尽管冬奥会应用了我国自主研发创造的新型造雪机、压雪车以及其他高科技技术,但很多细节之处仍需要专业人员打磨。
▲滑行平整员们在进行雪地平整工作
为了呈现最完美的赛道,王一婷和她的团队清晨5点就要起床,6点准时上山。在漫天风雪中,滑行平整员们要将头一天推雪拆下来的围栏重新搭建起来,然后穿上雪板到赛道里滑行,直到将雪地里的棱滑平整。
▲滑行平整团队合影留念
2月13日凌晨,冬奥会上降下了今年的第一场雪,致使U型场地上的两块媒体用地堆满了雪,平整员只能用铲子一铲一铲地将雪清除。王一婷和其他十二个平整员冒着严寒,整整用了三天,才将自然降雪彻底铲干净。
“在我看来,冬奥会技术官员的责任,就是保证比赛能顺利圆满的结束。我们虽然是幕后工作人员,但我们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场上运动员一样强烈。”
▲肖恩·怀特与王一婷的自拍照
“传奇单板王”肖恩·怀特在社交平台上对U型场地作出了高度评价:“雪的状态是很棒、很干,很结实的,我认为这就是U型场地看起来如此完美的原因。”这完美赛事场地的背后,是无数个工作人员的努力和付出。
▲2020年,王一婷收到了北京体育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落幕后,王一婷也回到了大学里继续学习。关于未来规划,她坦言到:“虽然没有稳定的目标与方向,但基本上会从事与体育有关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