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向社会发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这是我国首个生物经济五年规划,内容涉及生物检测、中医药治疗等。
值得关注的是,“生物经济”的概念首次被提出。此外,上述《规划》还提出,加快疫苗研发生产技术迭代升级,开发多联多价疫苗。
发展新型基因工程疫苗 提高重大烈性传染病应对能力
医药工业事关人民生命健康,是生物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记者关注到,上述《规划》提出,加快疫苗研发生产技术迭代升级,开发多联多价疫苗,发展新型基因工程疫苗、治疗性疫苗,提高重大烈性传染病应对能力。
与此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周健介绍,《规划》还提到,推动基因检测、生物遗传等先进技术与疾病预防深度融合,开展遗传病、出生缺陷、肿瘤、心血管疾病、代谢疾病等重大疾病早期筛查,为个体化治疗提供精准解决方案和决策支持。
周健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短期内对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各部门协同配合,全力推动包括医药行业在内的各行业复工复产,连续出台一系列惠企政策,医药工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例如,生物药及疫苗行业发展迅速。2021年,生物药品制造、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制造等子行业实现营业收入5918亿元,同比增长113.8%;实现利润在医药工业利润总额中的比重达41.7%,有力推动行业整体发展。
具体而言,周健还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021年,医药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23.1%,增速较上年同期提升15.3个百分点,高于全部工业整体增速13.5个百分点。医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持续上升,占比达到4.1%,对稳定工业经济增长作用进一步增强。
可见,在国家鼓励创新的大背景下,我国医药创新步入快车道,医药研发投入、在研新药数量均呈现大幅增长。据记者了解,完成临床研究申报上市品种日渐增多,获批创新产品数量呈现逐年快速递增态势。2021年我国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数量再创新高,为近5年来最高水平。
开展前沿生物技术创新 未来五年我国将在这些领域发力
生物技术是21世纪最重要的创新技术集群之一,具有突破性、引领性等显著特点,特别是在促进社会民生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副局长许航在会上表示,在医学、农业、制造、能源、环保等领域,前沿生物技术已经成为未来生物经济的创新驱动力。
因此,上述《规划》明确提出,“开展前沿生物技术创新”,在高通量基因测序、生物检测、合成生物、细胞治疗、中医药治疗、生物计算等方面进行了部署,对于我国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制高点,加快壮大生物产业、发展生物经济、培育形成新动能将发挥关键作用。
前沿生物技术对未来生物经济贡献巨大,许航透露,在“十四五”期间,中科院将不断布局和优化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前沿生物技术研究,例如,重大传染病防治共性关键技术、重大疾病防控与新药创制、新型诊疗设备与治疗技术等。
还将加快培育引领未来前沿生物技术方向,例如,干细胞新型治疗技术、先导型农业新品种设计等;持续发展前沿生物技术的新兴交叉领域,例如生物催化剂、工程细胞的设计与创制技术等。
许航称,以上布局将根据国家战略需要的变化及时进行优化调整,从而着力推动重大科技成果的原始创新和技术转化,突破解决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与“卡脖子”问题,推动生物经济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国生物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和生物强国建设。
“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距产业化应用较远 中科院揭秘“规划”
近期,二氧化碳合成淀粉、人工合成蛋白质等生物领域新技术广受关注。
就此,许航以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为例表示,正是通过对化学催化与生物催化模块的深入研究,创新了高密度能量与高浓度二氧化碳利用的生物过程技术,从而设计出非自然二氧化碳固定与人工合成淀粉新途径,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
另外,他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正在发生科研范式的重塑变革,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科交叉融合等成为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创新的强大驱动力,必将对未来的知识创新和技术突破带来重大影响。如何在新的发展态势下,加速推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进步的进程,是科学家乃至全社会都在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
许航透露了关于许多技术研发的下一步计划。“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这一突破令人振奋,但距离产业化应用还有比较远的距离,仍然面临巨大的科学和工程问题挑战。”许航认为,首先还是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布局,持续提升合成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例如,进一步加强淀粉人工合成背后的能量转化规律、化学键生物活化与成键机理等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探索光、电、化学能等多种能量形式与淀粉合成的耦合方式;将机器学习与理性设计应用到酶分子进化研究,极大提升淀粉人工合成途径中的酶活性;同时探索淀粉人工合成新的技术原理,进行多技术路线的系统布局。
在强化顶层设计方面,他认为,要通过组建专业背景跨越化学催化、计算生物学、生物科学、分子生物学、酶工程、代谢工程、发酵工程等多个交叉学科的年轻研发队伍,为人工合成淀粉的持续攻关夯实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