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江畔上演傩舞《大酬雷》、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手搓粉虫技艺、中国树木文化展传递绿色发展理念……6月11日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尽管天气不佳,但挡不住广西各文博单位宣传、推广文化遗产的行动和决心。当天,多姿多彩的活动走近观众,人们得以从中了解更多广西灿烂的文化和自然遗产。
▲南宁市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上的舞狮表演。
广西有着丰富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前共有70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14个自治区级项目。近年来,广西根据非遗资源特点,根据“合理利用”原则和“创造转化、创新性发展”精神,以“非遗+乡村振兴”模式,让非遗项目在新时代“活”起来、“火”起来。
6月11日上午,以“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为主题的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广西主场城市开幕式,在崇左市太平古城启动。据了解,启动仪式之后,广西14个设区市将陆续开展110多项相关活动,向人们展示非遗的价值与魅力。
▲演员们在活动现场齐声高歌。
同一时间,南宁也将城市主场活动设在了秀美的邕江之畔,舞狮表演《邕州舞狮》、傩舞《大酬雷》、邕剧演唱《再出发》、舞蹈《傩影·稻香》……精彩的非遗项目展演,引来一阵阵欢呼和掌声。活动现场,还有广为本地人所熟悉的生榨米粉、粉饺、粉虫、伦教糕等传统美食的制作展示。而苗绣制作、古建筑营造、竹刻制作、滴水观音艾疗等技艺制作类的非遗项目,也吸引了不少市民参与体验。
▲非遗传承人演示在簸箕背上搓粉虫。
博物馆方面,广西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当天都举行了相应主题的线上活动,方便观众云游非遗,云赏非遗。
广西自然博物馆举办的“一树花开——中国树木文化展”,通过展览回顾古代先民利用树木开展生产生活的历史,深挖树木在文字、文学、绘画等领域中的深厚文化内涵,倡导人们爱护树木、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发展理念,向观众普及树木的科学知识。
▲市民参观“一树花开——中国树木文化展”。
记者在广西自然博物馆看到,虽然下着大雨,但不少家长都带着孩子到场参加主题科普活动。市民秦女士的儿子才5岁,已经对图文并茂的展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秦女士高兴地说:“越来越多科普活动的开展,能从小培养孩子了解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