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候温风至;
二候蟋蟀居宇;
三候鹰始鸷。
今日小暑,
季夏时节正式开始。
▲六怀山山顶的风车。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尹世斌摄
小暑过,
一日热三分
小暑正值初伏前后,
天气渐渐变得闷热潮湿,
“桑拿模式”开启。
▲厚厚的云朵倒映在南湖上。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邹财麟摄
小暑过后,
紧接着就是大暑。
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随着入伏天的临近,
高温、高热、高湿的天气将频繁出现。
陆游曾这样描写炎炎夏日:
“万瓦鳞鳞若火龙,
日车不动汗珠融。”
屋顶的瓦片仿佛条条火龙,
即使坐着不动也汗如雨下。
▲一只小猫在电扇前睡觉。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尹世斌摄
出梅啦!
“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
小暑开始,江淮流域梅雨季结束,
即为出梅,又称为“断梅”。
但若小暑节气出现打雷,
梅雨又会倒转过来,即“倒黄梅”。
▲华润大厦的楼顶,映着淡淡的晚霞。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邹财麟摄
伏日开胃
小暑至,伏将始。
伏日里人们食欲不振,
往往比常日消瘦,
谓之“苦夏”。
▲加了碎冰和玉米头的豆腐花。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邹财麟摄
小暑属长夏,
阳热下降,水气上升。
湿邪易困脾胃,
饮食以淡补为主,
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
▲宾阳酸粉。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邹财麟摄
此时也可以多吃些新鲜蔬菜瓜果,
配以菊花茶、绿豆汤,
消夏解暑、心旷神怡。
▲绿豆糖水。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尹世斌摄
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
因此人们要劳逸结合,
保护人体的阳气,
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
需注意平心静气,
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
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
▲五象湖公园上一家人泛舟游湖。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尹世斌摄
稻谷碾新米
民间有“小暑尝新”的习俗:
大家将新割的稻谷碾出新米,
酿造新酒,供祀祖先。
古人认为,
丰收离不开大自然的风调雨顺
和祖先的保佑,
小暑时节祭祀五谷大神,
既可以感受收获的喜悦,
也感谢辛勤的自己。
▲侗妹在村寨门口用好酒拦路迎宾。(资料图)
虽然天气炎热,
可是别忘了,
那些独属于夏日的美好。
月色如水,
与家人围坐在一起,
摇着蒲扇、吃着西瓜,
听着蝉鸣阵阵,望着点点萤火,
▲阳峰路夜市街。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邹财麟摄
偶尔一阵凉风吹来,
池塘清荷摇曳生姿,
那是专属于夏天的惬意。
▲南湖公园荷花池引来许多市民游玩。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尹世斌摄
评论区聊聊,
你会“苦夏”吗?
南国早报客户端综合央视网
编辑 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