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一条小街开始喧哗起来。烧烤摊燃起了炭火,食客在一旁等候;卖冰粉的小姐姐支起小桌,摆出水果、辅料;做糖水的小哥正在打包,招牌还没挂出来已经开张;杂货摊的大叔边整理锅碗瓢盆,边拿出喇叭吆喝……这条小街看上去似乎与城里喧嚣的夜市街道一样,不同的是,它位于都安瑶族自治县八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区内。百米夜市小街,折射出近两万名搬迁群众的烟火生活。
▲晚8时许,居民在夜市里安逸纳凉。
创收有路:夜市摆摊当老板
都安仙埌(八仙)安置社区位于澄江镇,总占地203亩,2016年8月开工建设,2019年5月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建设安置住房64栋4960套,目前已搬迁入住18个乡镇200个村4600多户约2万人,是河池市搬迁人口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
下午5时,太阳还未落山,一辆辆推车陆续从社区楼房的架空层推出,汇集到休闲广场边上的小街,其中,就有唐家仲的特色烧烤餐车。唐家仲是龙湾乡人,2018年携家带口搬到仙埌社区,为照顾家里的老少,他没有外出务工,而是选择在社区创业做烧烤营生。
唐家仲介绍,社区夜市近两年热闹起来。最初是搬迁的居民摆摊补贴家用,后来渐渐成型,如今吸引不少流动商贩。“原来只有我这一摊烧烤,生意好的时候一晚能挣上千元,忙的时候家里人得过来当外援。”唐家仲笑着说,现在夜市红火了,自己多了十几个竞争对手。
苏女士和唐家仲一样,也在夜市里摆摊,不过,夜市摊只是副业。白天,苏女士去八仙产业园的玩具厂工作,领计件工资;晚上,她在夜市经营一个简易儿童游乐场,把一双未成年的儿女带在身边。游乐场有蹦蹦床、沙池、滑梯,项目虽然不多,但来玩的小孩不少。“每个小孩收费5元,一晚能有几十元收入,比在老家种玉米好多了,还能照顾孩子。”
▲孩子们在沙池里玩耍。
今非昔比:好房子里好日子
卢先生的儿子是苏女士游乐场里的常客。卢先生介绍,早年自己在广东打工,从三只羊乡搬到仙埌社区后,就近上岗进了配套产业园的电子厂,“现在有时间陪孩子了,吃过晚饭,就下楼来夜市玩”。
夜市给孩子带来了快乐,也给老人带来安逸。
“没搬过来之前,不知道夜市是什么。”74岁的潘奶奶说,搬到仙埌社区前,她带着孙女留守在菁盛乡的一个弄场内,深山里没有商店,一块香皂一盒牙膏,她都要花30分钟翻过一座山,再坐40分钟班车到县城买。想吃点猪肉,得等肉贩十天半个月进一次弄场,靠着脸熟赊账,月底收到儿子寄来的生活费再去还。
“夜里的大山黑黢黢,热闹的都是野物,有些猴子胆大,还会进屋掀锅盖找饭吃,可吓人了。”潘奶奶介绍,搬到社区后,一家人住进宽敞结实的电梯房,楼下有超市,附近有肉摊,生病还有社区医生上门;儿媳在附近的“扶贫车间”上班,每月也能有几千元的收入,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如今潘奶奶每天晚饭后,都会到夜市上转转,练练腿脚或找老乡聊聊天,偶尔也买一两件心仪的衣裳,“儿孙能走出大山,真让人高兴”。
▲傍晚6时许,社区夜市已经开始热闹。
新区目标:村民安居又乐业
为了让村民搬得出、稳得住,都安瑶族自治县易地搬迁工作一直在推进落实中;八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区建成以来,截至2021年底,基本实现“产业扶持到户”及“一户一人稳定就业”目标。
▲八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区。都安瑶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夜市给搬迁户提供自主创业机会,实现灵活就业。仙埌社区主任韦立钦介绍,目前,社区旁有个农贸市场正在建设中,建成之后,将引导夜市摊主搬到市场里经营,一来便于管理,二来规范发展,既能让创业者增收,也让居民的夜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晚上8时,唐家仲的烧烤摊忙碌起来,苏女士的游乐场里已经有七八个孩子。老人家摇着蒲扇唠家长里短,年轻人挨肩搭背说着笑话,孩童叽叽喳喳闹成一团,在社区夜市里,大伙各自安享夏夜的轻松和惬意。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