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市民仍能在市场上买到新鲜采摘的葡萄,是因为广西的第二季葡萄正值采摘时。随着一年两收栽培技术的推广,广西已成为我国新兴特色优势葡萄产区。然而,有些果农盲目追求产量,质量没有提升,如阳光玫瑰葡萄并没有期待的玫瑰味。庆幸的是,不少果农正在不断摸索种植技术,让更多优质的葡萄进入千家万户。
12月9日,在南宁明阳广西农科院双季葡萄示范园一年两收生产技术核心示范区内,阳光玫瑰、瑞都红玫、瑞都红玉等十几个葡萄新品种,准备收获今年第二茬冬果。阳光穿过大棚照射在葡萄架上,各色葡萄晶莹剔透,让人垂涎欲滴。
▲葡萄示范园种植的葡萄。
记者发现,这里的葡萄园一根藤上只有一串葡萄,尤其是阳光玫瑰,严格控制每一串葡萄的数量。尝一颗,一股玫瑰香味沁人心田。
很多市民发现,在市场购买的阳光玫瑰虽然颗粒还算大,但并没有想象中的玫瑰香味。广西“八桂学者”白先进研究员表示,栽培管理技术很关键,要保证结一串果有20~25张叶片,每串果45~50粒。如果盲目追求产量,自然无法保证质量,必然种不出好吃的阳光玫瑰葡萄。
▲白先进(右一)正在指导种植户如何进行葡萄管理 。南国早报记者 张文卉摄
很多果农也意识到,只有标准化种植,才能种出消费者喜欢的葡萄。在葡萄新品种一年两收技术交流及研讨观摩会上,记者了解到,这个原本计划30~50人小范围的活动,竟然来了近百人前来观摩交流。
来自防城港市上思县思阳镇昌墩村的庞梅有着丰富的种植经验,被村民们称为“葡萄种植女能人”。“葡萄的‘计划生育’很重要。”庞梅告诉记者,一串葡萄不经过梳理,最多可以结300多粒果,但这种不控制产量的果实品质必然参差不齐。因此,在庞梅的果园里,一串阳光玫瑰葡萄最多只留50粒果。同时,做好其他的技术管理,最大限度发挥阳光玫瑰这个品种的特性:带有玫瑰香味、甜而不腻、果肉鲜脆多汁。
记者了解到,2011年广西引进阳光玫瑰葡萄,同时研发该品种的一年两收配套技术,2014年开始推广,迅速提高了葡萄栽培的经济效益,加快了广西葡萄产业发展速度。2009年至2021年,葡萄产量从18万吨迅速提高到66.64万吨,年增长率达11.48%。据自治区水果技术指导站统计,2021年广西水果产业中葡萄栽培面积为47.01万亩、产量66.64万吨、产值84.72亿元,在广西水果千亿元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