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刘豫 陆欣楠
今年春节档电影《满江红》票房一骑绝尘,除了电影本身的魅力,其中颇具特色的“豫剧+摇滚”配乐,也被誉为该片的点睛之笔,让人赞不绝口,“豫剧配乐太‘上头’了”“传统戏曲还能这么玩”。如今大众娱乐方式日新月异,传统戏曲如何跟上时代步伐、如何创新,也成了戏曲从业者需要直面的课题。
在南宁当地,一群勇于开拓创新的戏曲人在保留传统戏曲精髓的同时,将戏曲与流行艺术相结合、融入新的互动形式等,让传统戏曲变得更加潮流、时尚和接地气。
▲“生声不息”将流行音乐与京剧相结合。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刘豫摄
实验京剧在南宁上演
京剧是中国国粹之一,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有“国剧”之称。然而近些年来电影、电视剧、话剧、各种综艺等节目分流了观众,新文艺形式对传统京剧的普及造成了不小影响。
为了传承和发扬京剧艺术,南宁本地的一些京剧从业者开始尝试创新。不久前,一场名为“生声不息”的京剧实验专场在南宁上演,演出的吉祥剧团由本地的专业京剧演员组成。演员们在现场演绎了《游龙戏凤》《三岔口》《武家坡》等片段,引来观众叫好声不断。在经典唱段中,京剧演员与音乐制作人、吉他手上演了跨界合作,将现代流行音乐与京剧表演艺术相融合,为观众奉献了一场雅俗共赏的演出。
有趣的是,演员在表演折子戏《游龙戏凤》《三岔口》选段时,时不时会蹦出几句“你想跑单啊”“你这样是不行滴”的南普,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引得笑声不断掌声不绝,现场的年轻观众、甚至是孩子都看得十分入迷。
“流行音乐的编配、加入本地方言,更加接地气和亲民,兼顾了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三岔口》上演武戏时,能听到刀剑飞舞的声音,现代音响和传统戏曲真是无缝衔接。”演出结束后,观众们仍夸赞不断。
“做这样的创新,是一种‘冒险’。”本次演出的音乐制作人、吉他手“博老”表示,这是自己第一次尝试将吉他元素与京剧融合,能让观众喜欢也很惊喜,“希望能通过这样的形式,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来观看,在剧场里感受国剧的魅力”。
戏曲艺术创新出圈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许多传统戏曲融入现代元素后成为了流行时尚,也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了传统文化。
▲演员黄俊成、余韧在狮山公园表演《游园惊梦》。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受访者供图
2021年5月上映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大受年轻观众欢迎,豆瓣评分高达8.0分,成为当时中国影史戏曲类电影票房冠军;2020年某网站跨年晚会的戏曲节目《惊·鸿》将昆曲、秦腔、评剧、川剧、河北梆子、京剧串联起来,为年轻观众带来别样的艺术体验;流行歌曲《新贵妃醉酒》《悟空》等将京剧元素运用其中,更是传唱甚广……
戏曲需要观众,而观众需要培养。如何吸引年轻人了解、学习传统戏曲,也是广西戏曲从业者一直在思考的事。
“我们会选择小剧场演出,并尝试改变舞台位置,将舞台延伸至观众席,这样表演会让观众有更为沉浸的体验。”南宁金鱼小剧场的主理人马绎博,近段时间在南宁策划了几场实验戏曲演出。他告诉记者,当下的年轻人更愿意走进氛围轻松的小剧场,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到像《拾玉镯》《三岔口》等传统戏曲与流行音乐、话剧等艺术形式融合碰撞出的独特魅力,马绎博说:“我们的表演,要让观众去感受和体验,直到喜欢上那‘味道’。”说起戏曲如何“出圈”,马绎博认为,“新瓶装老酒”的戏曲演出才会有人愿意来“品尝和欣赏”。
▲戏曲演员在新秀公园表演《贵妃醉酒》。
努力与尝试还在继续
广西的戏曲人从未间断过让戏曲“新瓶装老酒”的努力和尝试。
▲罗意伟(中)在京剧《屈原》中演出。
近段时间,在一些实验性戏曲演出中,增加了互动环节,譬如让观众自行搭配穿戴戏服、体验勾画戏曲装扮等。这样的互动体验方式,吸引了不少观众的好奇心。“不管观众表现得好与坏,通过这样的环节,能让观众真正走近戏曲这门艺术。”广西戏剧院一级演员罗意伟介绍,将这样的互动方式带入剧场,通过体验活动,突破前台与后台、观众与演员间的界限,让观众们感受戏曲人生百态,全方位了解戏曲文化。
去年,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创新性举办的“园林+戏曲”沉浸式小型文艺节目展演,让市民们在休闲的公园里享受邕剧、粤剧的独特魅力。艺术家们在南宁狮山公园竹园水榭、新秀公园北门、江南公园东门分别表演《邕城戏韵》《游园惊梦》《天女散花》《贵妃醉酒》等节目,观众也看得津津有味。这种方式让演员最大限度地走近观众、让观众走近戏曲。
此外,南宁市推出的大型粤剧《海棠亭》,在继承传统粤剧艺术形式的同时,创新舞台表现形式,融入壮族舞蹈、广西山歌等民俗文化,以及壮乡秀美的山水、翠绿的竹林、古朴的亭子和纯净的海棠花,唱腔细腻婉转、舞美如诗如画,使得全剧兼具诗意风格和民族风情。
采访中,不少戏曲界人士都表示,不断在表演方式上寻求突破,既是为了在与观众的互动中,赋予戏曲艺术崭新的生命力,同时又能让观众获得更多的体验,尽享戏曲文化盛宴。
征稿启事
本报《南风》副刊刊发内容涵括广西风土人情专访、人物传记,散文、随笔、诗歌、小说,书画、摄影作品,书评、影评、剧评等,欢迎广大读者和文学艺术爱好者投稿。
来稿必须为原创,请勿一稿多投。一经采用,即奉稿酬。
投稿电子邮箱:ngzbnffk2022@126.com
地址:南宁市民主路21号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南国早报《南风》副刊
电话:0771-5690127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梁冰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