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华溪村,田野吐生机。
3月2日,在重庆石柱华溪村的初心小院坝子前,脱贫户陈朋在临坝的地里刨出一窝黄精,见四五块根茎交错成一盘,脸上渐渐堆满笑容。
“产业真是选得准!”陈朋说,村里首批种的220亩黄精,年底前后将陆续上市。在黄精产业带动下,村里不少人脱了贫,日子越过越红火。
这是大山深处的幸福回音。
4年前,总书记来到大山深处的华溪村考察。走进这个院坝前,村党支部书记王祥生顺手拔出一株发芽的黄精,向总书记介绍黄精的药食功效。
总书记端详着黄精,详细了解种植黄精带动村民增收的情况,并关心地询问:“产业选准了没有?”
“选准了!”王祥生坚定地回答道。
黄精由此成为家喻户晓的“重庆宝贝”。经过几年的培育,黄精的“含金量”提高了几分?
当地的山林一直就长有野生黄精,种黄精没有“水土不服”之忧。因此,华溪村当时推进“三变”改革,因地制宜种植220亩黄精,实现主导产业从“无”到“有”。
不少村民像陈朋一样,将闲置土地流转给村集体,由村集体引资打造黄精产业。村民再从村集体返包黄精,按照时令除草、施肥,5年有3800元/亩的管护费。为鼓励村民精管、细管出高产,黄精卖出后还有20%的分红。
“个头大的起码七八斤。”陈朋说,他和妻子一共管了6亩多地,有流转费、管护费和分红三笔收益。算下来,年底靠黄精一项他家能挣好几万,远比过去种玉米、红薯、土豆强。
“现在全村黄精已达到730亩。”王祥生告诉记者,4年来华溪村一直在奋力向前奔跑,探索黄精产业联农带村机制,努力实现村强民富。
▲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 新华社图
一株黄精撬动的远不止这三笔收益,村里围绕黄精构建起育苗、种植到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
王祥生现在是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整天忙里忙外就为打响黄精这张名片,提高黄精的“含金量”。
2020年,王祥生带头谋划建了黄精育苗基地,经过几年的培育,现在苗子已开始走向全国。今年上半年,基地有50多万株苗子入市,下半年有100万株要出货,预计全年育苗收益能上百万元。
黄精的深加工链条也转起来了。通过深加工后出口,附加值提升80%以上。
“黄精面条、黄精桃片等出口到11个国家和地区。”王祥生告诉记者,华溪村黄精“出海”,走出了小村子进入了大市场。
重庆华溪村黄精面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郭骐瑞说,公司黄精产品接地气,销售渠道已与多个大型超市和网络平台实现链接,正在谋划增资扩建生产车间。“前几天又接到一笔上百万的订单,目前来看一年至少有1000万元的销售额。”
目前,村里的黄精全席宴体验中心正在装修,不久后即可开门迎客。黄精茶、黄精炖鸡……届时,游客在这里能品尝华溪地道的“黄精味道”。
从地里走上餐桌,从家门走出国门,对当地老百姓而言,黄精就是“黄金”,带来的好处实实在在。
(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
编辑 戴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