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好歌献给你,广西山歌唱出动人旋律丨早报天天见·周一南风副刊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刘豫 陆欣楠

“壮乡是片风流地,人爱唱歌鸟爱啼;三姐撒下山歌种,八桂处处是歌圩”。自古以来,广西各族人民就爱唱山歌,有着“以歌传情、以歌会友、以歌代言、以歌择偶”的习俗,在壮乡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山歌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广西歌手在”西部山歌大赛”上。受访者供图

山歌文化由来已久

早在春秋时期,壮族的先民——越人就开始唱山歌了,蒙着神秘面纱的《越人歌》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

壮族歌王、广西山歌专业委员会主任覃祥周是一位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广西山歌历史文化的学者。他告诉记者,《越人歌》的原歌在古文献上是用古壮字来记录的。20世纪80年代,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韦庆稳等专家研究发现,其语法结构和词汇等跟现代壮语有许多相似之处,用现代壮语还可以大致读通,证实了《越人歌》是壮族先民的山歌。

宋代以后,开始有了歌圩,明清及民国时期山歌非常盛行。清代壮族诗人韦丰华所著的《廖江竹枝词》,就是描写壮族歌圩的盛况。覃祥周介绍,廖江是流经南宁市武鸣区马头镇的一条河流,自古以来在河流两岸出现了不少歌圩点,每逢节庆就有山歌手聚在一起对歌。《廖江竹枝词》是赞美“壮族三月三”歌圩的组诗,共有十七首,诗人以清雅动人的字句,生动、真实地描绘出当年廖江“壮族三月三”歌圩的盛况。这也正是广西山歌文化在历史上的真实写照。

生活中的百科全书

“山歌的分类,围绕着壮族人民的生产生活而展开。春天开田时候,会唱农事农耕的歌,感激天地的歌,感激耕牛的歌;家里面来了客人,唱‘敬酒歌’‘迎客歌’;吃好后唱‘送客歌’;结婚唱‘哭嫁歌’;老人百年归寿后,也有‘丧葬歌’。”在广西山歌学会会长郑天雄的口中,山歌就是一部生活百科全书。广西的少数民族人民善以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歌词随编随唱,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事山歌创作研究近30年,郑天雄以广西山歌文化为基础,先后创作了歌舞剧《骆越阡歌》、舞剧《神奇的壮乡》、音乐剧《三月三》等文艺作品,坚持着山歌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郑天雄说,在桂柳、河池一带,很多山歌歌王都能做到即兴对歌,就像当年刘三姐那样亮嗓就唱,三天三夜不重复。“山歌对那个年代的人来说,就是最时髦的歌。直到如今,山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然具有深刻内涵和感染力。”

踏歌追潮不断前进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广西的几支山歌代表队前往贵州,参加了在那里举行的“西部山歌大赛”,和来自云南、湖南、重庆、贵州等地的歌王们斗歌。“这次是比赛也是‘练兵’,接下来几个月里,国内还有好几个大型山歌赛事等着我们。”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严琴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广西的山歌队伍在国内不少比赛中都取得了好成绩,他们也通过这一方式,选拔出了一批优秀的山歌人才。

▲广西派出几支山歌代表队参加“西部山歌大赛”。受访者供图

除此之外,广西本土也在积极培育山歌文化品牌。广西文联、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培育打造的“桂黔滇湘四省(区)山歌擂台赛”迄今已成功举办八届。

“通过山歌交流活动,感受到国内歌友的热情很高。如今的山歌手,在歌词内容、韵律结构、演唱技巧等方面都很新颖,并且会在新媒体上推出自己的山歌视频,新潮时尚、与时俱进。”郑天雄说,一代又一代的广西山歌人,在传统旋律中推陈出新,踏歌追潮不断前进。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农诗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