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当心理也会过敏,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

来源:广西疾控 发布时间:

噪音刺激引起抓狂不安

空气污染导致难受反胃

一紧张就头痛或者胃痛

……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是不是觉得自己生病了?

也许是,也许不是

那么今天

我们来说说心理过敏

“心理过敏”是病吗?

过敏,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

打喷嚏、流眼泪、眼睛痒、皮肤起疹,这是常见的过敏反应。实际上,还有人会出现“心理过敏”。

所谓“心理过敏”,其实只是通俗说法,并不是一个专业术语,其内容也有各种不同的解读。

案例

曾有一名叫小玉(化名)的女大学生,她和父母的关系紧张,特别不愿意看到他们。

每次放假回家,小玉身上就会莫名其妙地起皮疹,一片一片的红疙瘩,又痒又难治。而一旦返回学校,皮疹很快就会自愈。

在皮肤科医生的建议下,小玉来到精神科就诊。经过详细了解病史,医生发现小玉幼年受过心理创伤,于是在寒假前为她做了几次心理治疗。

之后女孩每次回家,皮疹再也没有出现,“心理过敏”宣告消失。

此案例中提到的“心理过敏”,其实是一种心身疾病的表现,即在心理因素的诱发下,出现了身体症状。只不过因为疾病突然出现,又表现为类似皮肤过敏的症状,所以称为“心理过敏”。

就像有的人一着急就会头痛或者胃痛一样,只是表现的部位有所不同而已。

生活中,“心理过敏”更为常见的另一说法是“神经过敏”,就是个人对一些微小的、不起眼的刺激,出现过度反应。比如,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听者就会浮想联翩,甚至认为对方有意为难自己。

什么人容易“心里过敏”

生活中,受“心理过敏”困扰更多的是高敏感人群。

他们对事物的感知更敏锐、更细微,对声音、气味的刺激尤其敏感,比如对噪音难以忍受,空气污染会令他们反胃。

所以,遇到这些不良刺激,他们要么发牢骚,要么和别人发生冲突,还有的人会不自觉地思虑过度。

但是,高敏感有时也是一种很好的心理功能,甚至是天赋。对世界保持敏锐,就会捕捉更多的信息,洞悉细微之处,领略他人不能企及的风景。

几种情景帮大家识别高敏感

●容易受别人的情绪影响,很能够共情到别人的感觉?

●喜欢胡思乱想,一个小小的细节都可以让你的内心波澜起伏?

●经常感觉到神经紧绷,对自己缺乏信心?

●总是很擅长在自己身上寻找问题的根源,对自己产生失望的情绪?

●特别在乎他人对你的评价?

●总感觉没有安全感,总是怀疑自己是否足够优秀?

●总是给自己设定很高的标准来评判自己的行为?

●容易因为他人的需求而委屈自己?

●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冲突中倾向于承担更多的责任?

●如果能找到你的影子,那你可能属于高敏感类型或者具备高敏感人的典型特质。

●但这里不是希望大家给自己贴标签,而是希望帮助大家敏锐地觉察自己在不同情境下或一贯以来的高敏感表现。

学会让自己内心不受伤

那么,是否可以做到既保持敏感,又不让自己内心受伤呢?不妨尝试一下下面的方法。

0 1
让理性保护心理敏感

实际上,敏感是一种天然的能力,不要着急去否定它,压制它,但也不能任由其牵引。

在出现心理敏感的体验时,注意让理性来保护它。比如有人觉得恋人有什么事瞒着自己,但又怕说出来会让对方觉得自己多心,故而压抑自己的感受。

可以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真诚地向对方说出自己的感受。根据对方的反应,来验证自己内心是否真的过于敏感了。

如果真的是自己想多了,那么正好可以修正一下自己的反应,这样更有利于彼此相处。

0 2
训练自己的钝感力

对于一些原因明确而自己又敏感的场景,可以有意识地训练一下自己的钝感力。

比如,有的公司在开会的时候点名批评一些没有完成任务的员工,但更多是对事不对人。这个时候,被点名的员工内心不必太敏感,奋起直追才是第一要务。

再如,有的导师在和学生开小组讨论会的时候,批评某位学生的科研进度太慢。此时也不要过于敏感,应将心理不适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0 3
专业的心理干预

若“心理过敏”已在身体上出现症状,则需要处理了,可请专业的心理工作者进行心理干预甚至药物治疗。

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治疗机会,可以试着远离刺激因素。职场人士定期休假,其实就是在降低对某一类刺激的敏感度,以避免职业倦怠。

保持必要的敏感

是对自己的保护

但过于敏感又固执己见

就要去看心理医生了

小编还是希望各位小伙伴

能保护好自己容易受伤的部分

在安全的环境中恣意享受~


编辑 莫妮娜

责编 杨波

审核 佘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