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张文卉 梁雅佳
近日,一对情侣在苏州某酒店的高层房间休息时,被一架拍摄夜景的无人机记录下来并传到网上,引发热议。南宁也有市民反映,她发现自家窗外有无人机逗留,担心个人隐私遭泄露。无人机能否在小区里“自由飞翔”?市民若遇到类似情形该如何处理?近日,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市民投诉:
有无人机在窗前逗留
如果你家窗前出现一架无人机,你会有什么反应?
近日,家住南宁灵龟路一小区24楼的王女士便遭遇了此事。“先是听到一阵嗡嗡声越来越近,然后看到一台无人机在窗外飞行。”王女士说,她家的卧室朝向邕江,经常打开窗帘,发现无人机时她正穿着睡衣在房间里休息,“我在江边散步时,经常看到有人用无人机拍摄风景,但从未想过自家窗前会出现无人机,感觉不舒服。”
▲一架无人机飞到离居民楼很近的地方。
让王女士担忧的是,虽然无人机被发现后飞走了,但对方是否拍到了她的隐私,却无从得知。
记者调查:
不少小区在禁飞区外
“2000万实际有效像素,能拍到清晰的夜景。”5月24日,南宁市星湖路一家无人机销售店的店员称,他们销售的无人机价格从上千元到数万元不等。目前,大多数无人机能达到4K像素,夜间成像功能好。
在某品牌无人机App上,可以看到目前南宁城区的禁飞区域。上述店员称,城区内位于禁飞区域内的小区并不多。
据介绍,按照规定,购买无人机后,机主应当在民航局民用无人机实名登记信息系统注册;驾驶重量在250克以上的无人机,驾驶人必须持有无人机驾驶证;无人机在飞行前须向空管部门申请空域,随后到当地公安机关进行飞行报备。
不过,记者走访发现,真正实名登记的机主并不多,甚至有些人并不知道报备程序。
▲一个无人机售卖店,无人机已经推出了长焦版本,这样可能会更容易造成隐私泄露。
某电商平台上,一款无人机标称8k专业级高清航拍器,售价为1399元,近一个月的销量上千。店铺客服称,这是一台重量超过250克的轻型无人机,无需进行登记和报备,可以随意飞行。在另一家店铺,客服对于无人机的使用资质和申请流程并不清楚,只是告诉记者需要到民航局的官网进行登记。
▲一名飞手正在给一架无人机装飞行桨叶。
业内人士:
玩无人机勿抱侥幸心理
如果市民认为个人隐私被侵犯,该如何维权?
“隐私指的是当事人不能或不愿对外公开的内容,如果无人机拍到此类内容,无论是否传播,都构成了侵权的事实。”南国法援律师李剑说,这一行为已涉嫌违反民法典相关规定,当事人可要求对方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另外,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市民若遇到类似情况,也可报警求助。
▲一架无人机在进行航拍。
广西无人机技术应用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梁栩源介绍,目前无人机参照通用航空进行管理,但相关法规规章多为原则性规定,并未明确地方管理部门。同时,一部分从事无人机活动的企业和个人法律意识不高,对现行法律法规不够了解,也不排除存在侥幸心理。
梁栩源建议,当前亟需制定一部专门的法律,明晰生产者、销售商和使用者的权利和义务,并对不同大小、用途的无人机设置使用限制,“只有让购买者了解并进行严格监管,才能对层出不穷的问题对症下药”。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胡志伟 陈诗圆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杨波
审核 佘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