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刘豫 陆欣楠/文 游拥军/图
以前,大型书店就像图书馆,店里的书可随时翻阅,看到喜欢的就买走。可最近,南宁不少书迷反馈,当下实体书店大多数图书被塑封,可供翻阅的样书只有一本,想看还得排队,往往让人“望书兴叹”。
新书全都塑封?多数书店可拆读
“我读大学的时候,书店的新书是没有塑封的,拿起来就能看。”读者黄女士回忆。如今她带孩子逛书店,却发现几乎所有新书都被塑封,只有少量样书供读者翻阅。有些样书太抢手,孩子排队许久才能翻阅,多少有些扫兴。
▲在民族大道一家书店,提供有已经打开塑封的试读本。
近日,记者随机走访了南宁多家书店,发现大部分书店销售的新书旁,都提供有一两本样书供读者翻阅。在部分书店的书架上,还贴有类似“如需拆封,请咨询店员”的温馨提示。当记者向工作人员提出拆封试阅的要求时,这些书店的工作人员也都欣然同意了。
▲在民族大道一家书店,书架上标有提示。
在位于民族大道的一家书店里,工作人员表示,“店内的大部分书籍,我们都提供了试读本,如果没有试读本,读者又有拆封需求的话,我们需要根据书籍的库存确定是否能拆封,库存多的就可以拆封,如果库存只剩一两本的书籍,我们就不建议拆封试读了。”
新书该不该封?书迷们各执一词
市民李女士告诉记者, 自己买书习惯翻阅一下再决定,如果无法先睹为快,还不如不买。读者姚先生则表示,自己有“社交恐惧症”,找店员提拆塑封的要求,对他来说“压力山大”,“干脆就不开口算了”。
也有读者支持出版社塑封图书的做法。读者王女士告诉记者,现在书店已经成了家长“遛娃”的好去处,但她经常看到,一些孩子喜欢边吃东西边阅读,极少数孩子还故意毁坏图书。“塑封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这些书籍,毕竟谁会买破损的图书呢?”
▲在民族大道一家书店的儿童图书区,写有禁止拆封的提示。
读者余小姐则觉得,拆塑封充满仪式感,让人“对新书充满了期待”。她认为,若不塑封,书在运输过程中的确很容易弄脏或破损。她觉得,爱书的读者对书的情感不会被一纸薄膜隔离。
新书为何塑封?成本消耗是关键
漓江书院旗舰店副店长周美芬告诉记者,以他们书店为例,除了一些立体书或者是单本定价较高的书不提供试读本之外,其余大部分书籍都会提供试读本。
周美芬坦言,图书进货成本不低,如果试读本过多,成本需要书店承担。为了控制成本,书店会尽可能减少试读本的数量。“有翻阅痕迹的书,就不是‘新书’了,读者不会选择,最后我们只能打折销售”。
▲在茶花园路一家书店,大部分的图书被塑封起来。
据了解,新书塑封还有其他原因。一位出版社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有时出版社会随书籍附赠一些图书周边产品,如贴纸、书签之类,所以也对书籍有塑封要求。另外,现在的书店为了追求陈列效果或自身的设计需要,有时会把书籍以特殊形式陈列。为了保证这些陈列呈现的效果整齐美观,书籍塑封也是很有必要的。
如何两全其美?市民专家有话说
如何让书店读者两全其美?市民张先生建议,图书封面可以考虑加上二维码,让读者在选购的时候,可以使用手机扫码预览或试读,再决定是否购买。
▲在茶花园路一家书店,市民们在店里看书。
阅读推广人黄珂认为,书店的书作为商品售卖,“塑封”可以视作保护商品完好性的行为,“因为读者在书店里,还是希望能够看到、买到全新的书。”她建议,读者与书店之间不妨换位思考,彼此多一些理解,“如果想了解内容再决定购买与否,可以先通过书店公共电子系统查询,或求助书店工作人员;倘若读者只是想阅览各种书籍而非购买,可以去图书馆”。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梁冰欣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杨波
审核 佘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