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气象局7月2日中午12点20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天12时,北京市大部分地区气温35-36℃,其中南郊观象台气温36.3℃,高温黄色预警持续中。
也就是在这个中午,导游“龚哥”在带领一个研学团从颐和园结束行程后晕倒在了大巴车内,送医后抢救无效去世。医院证明显示,“龚哥”是因为热射病去世的。
“龚哥”的同事告诉记者,当天“龚哥”带领了一个研学团,从颐和园结束行程后晕倒在大巴车内。“龚哥”在带团进入颐和园一小时后,已经感觉有些不舒服,但他依旧坚持把团队的学生带上了园外的大巴车。目前,“龚哥”的同事还在和旅行社沟通“龚哥”善后事宜。
带研学团游览近两小时,在大巴车上昏迷
“龚哥”是去世导游龚先生的老同事、老朋友们对他的习惯性称呼。
7月3日下午,“龚哥”的老同事刘先生告诉记者,“龚哥”从事导游工作已经有20多年了,之前一直在做欧洲国家的出境游带队导游工作,疫情期间他转接国内团,因为资历比较老,同事和朋友们都会喊他“龚哥”。
“我是2日下午接到朋友的电话,说龚哥去世了的。”刘先生说,等他赶到收治抢救“龚哥”的航天中心医院时,“龚哥”已经被医生宣布死亡,死亡原因上写的是“热射病”。
去世导游“龚哥”生前工作照。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刘先生事后了解到,7月2日上午10点左右,“龚哥”带领了一个学生研学团进入颐和园景区游览,中午12点左右从颐和园内出来,返回到大巴车上去饭店吃饭。在大巴车上时,“龚哥”就已经不太说话,到了饭店后,大巴车司机发现“龚哥”状态非常不好,已经昏了过去,便拨打120急救电话。送医后“龚哥”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后来听团里的老师学生讲,在颐和园内讲解了一个多小时后,龚哥就有一点儿不太舒服的感觉,说的话也不太多了,但他还是坚持把学生送到了大巴车上。”“龚哥”的另一位前同事刘女士对记者说。
去世导游是独生子,母亲患阿尔茨海默病
刘女士对记者表示,49岁的“龚哥”是独生子,一直没有结婚,生前是一个特别开朗和热心的人,“龚哥”去世后,是他生前的朋友在帮忙料理后事。
“龚哥的父亲今年80岁了,平时一个人生活,龚哥的母亲几年前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现在在养老院。”刘女士说,“平时去养老院看母亲时,都是龚哥开车拉着父亲一起去,我们今天去龚哥家,龚哥的父亲还说,以后儿子不在了,都不知道该怎么去养老院看望老伴儿,听得我们很难受。”
刘先生称,“龚哥”做导游有20多年了,之前主要带境外游团队,一年的收入在几十万元,还算比较宽裕。疫情缓解后,“龚哥”就开始带国内游的团队,尤其是一些研学的团。
刘女士说,“龚哥”生前身体比较好,以前出境游的时候连着坐十几个小时的飞机,落地后又要带队、帮忙办手续都没有问题。也没听说他最近身体有什么不适,或者说去医院什么的。
旅行社表示后续将积极跟进
刘先生和刘女士告诉记者,“龚哥”去世后,其所在的旅行社曾到“龚哥”家里看望沟通,但后续事情该如何处理,还有待进一步协商,“现在就是希望龚哥的父母未来生活能得到一定保障,毕竟龚哥也是在工作岗位上去世的”。
7月3日,记者致电“龚哥”所在旅行社,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后续他们将积极跟进处理此事。
“旅游是分淡旺季的,现在是暑期,对旅游来说就是旺季。旅行社给你安排团队,你是可以不接,但是导游和旅行社之间的关系挺微妙的,你一次两次不接可以,但次数多了,到了淡季的时候旅行社可能就不给你派团,不派团就等于没有收入,所以大多数人都不太愿意拒绝旅行社的派团要求。”刘女士说,虽然最近北京天气炎热,但作为导游来说,大多数时候都不太敢停下手里的工作。
刘女士还对记者表示,现在由于很多景区需要提前预约门票,而一般像故宫、国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等热门景点,游客的数量超过了景点的放票数量,这就需要导游去提前订票,“很多景点的放票时间经常变动,有时候是中午,有时候又是半夜,几乎可以说,现在导游工作都是24小时待命的”。
律师:如符合标准可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对于此事,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认为,导游因热射病去世,首先要做工伤认定,如果符合工伤认定标准,可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为工伤。
“尽管导游已经感觉不适,但为了履行管理团队职责,坚持把手中的工作完成,说明导游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并没有意识到个人的身体状况。而且热射病属于严重中暑,具有突发性,也是造成导游去世的主要原因。”付建说,导游与旅行社双方之间存在事实上的劳动关系,旅行社有义务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
编辑 梁冰欣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杨波
审核 佘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