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集章热悄然兴起,今天你盖章了么?丨早报天天见·周一南风副刊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刘豫 陆欣楠

“印者,信也;见印,见信”。古人把印章作为自己立信的凭证,而现在,集章爱好者们则把收集到的各个旅游景点、文化场馆的印章,变成了一种收藏、一种记忆。

近来,南宁也有着不少文化艺术场馆提供免费盖章的服务,以此迎接八方来客。从文物、建筑、文字、LOGO,再到异形图案,这些印章或幽默有趣或古朴精致,而集章也成为了许多南宁年轻人出游时,必不可少的打卡项目。对于手头的每个印章,收集者都会津津乐道。

▲南宁也有着不少文化艺术场馆提供免费盖章的服务。

“集章”旅行  打卡仪式感

集章,简单来说,就是收集各地、各场所具有纪念意义的印章,可以盖在本子上、明信片上,或其它对自己来说有意义的地方。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旅行中盖章,将其作为一种记录和纪念。

年轻人为什么喜欢“集章”?在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答案,与旅行的“仪式感”有关。“印章记录着我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在这其中能了解历史,增长见识,让我更快速地了解一座城市。”00后的小梦是南宁一名“入坑”快两年的“集章客”,她告诉记者,自己盖章的载体是明信片,“去到一座城市、一个景点、一个展览,我都会买一张明信片盖上当地的印章,然后寄给自己,是我‘到此一游’的仪式感。”小梦说。

▲知安收集的部分印章。 受访者供图

“盖章的过程本身就非常有仪式感,仿佛这座城市留给我的印记都封存在了这枚小小的印章里。”热衷于旅行的“集章客”吴先生则表示,每一个存章都是他为这趟旅行做的标记,回到家之后再看,就能唤起旅行的记忆。

“上大学的这几年里,我的目标是集齐南宁所有的印章。”在南宁博物馆观展的大学生小周展示着自己新盖的章。他告诉记者,城市留下的印记都封存在这些小小的印章里,在南宁读书3年,他通过一次次集章,熟知了这个城市背后的许多文化故事。

以“章”会友,千里传情谊

除了仪式感,集章的社交属性也是让爱好者着迷的原因。“集章客”知安告诉记者,在广西,有不少和她一样热爱去文博文旅场所和大型活动现场集章打卡的年轻人,他们每周甚至每天都要外出“跑章”,“大家跑着跑着就成为了朋友,现在线下也会约着见面,互相交流。”知安说。

市民小阳集了近10年的章,在看完一场展览、去过一座城市后,她都会用水彩笔将所见所感画下来,并盖上章,整理和记录后在社交平台上晒出来。“互寄吗?坐标广州。”“这个展览的印章好棒,代印吗?”……在小阳分享的帖子评论区,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集章爱好者们会发出互寄请求,在收集了当地文博场馆、展览的印章之后,他们会给对方寄出,大家以“章”会友。

▲小阳看展后会在手绘的明信片上盖章。受访者供图

“这是重庆的网友‘晴天’给我盖的重庆展览的章,他还会在纸上画上重庆特色小吃和盖上邮局戳一起寄我”“这些是一名现在在柳州工作的网友给我盖的章,她从本科到研究生期间,把当地的博物馆、展览的章,全部都给我盖了”…….谈起这些年来收到的章,小阳说的最多的就是“感动”。通过印章,小阳结识到了来自北京、重庆、深圳等地的朋友,他们一起分享各类展览、分享当地的城市文化,“作为一名爱好者,看到本子上不同城市、不同场馆的印章,非常满足也非常治愈。”小阳如是说。

传播文化,城市新风尚

以前有人痴迷集邮,现在就有人热爱集章,集章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新风尚。

广西博物馆的印章,有着馆内“镇馆之宝”的形象;广西美术馆的印泥,则以金粉制成,盖出来的印章有着独具一格的气质;南宁博物馆的印章,根据展厅内的主题展览而变化,颇受大家的喜爱……对一座城市里的文化场馆而言,集章文化搭建起当地与游客之间的桥梁,使传统文化以更加鲜活的形象走进公众视野,也是拉近游客和当地历史文化距离的最接地气的方式。

▲近段时间,吴先生前往滕王阁收集的印章。受访者供图

广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林女士告诉记者,除了博物馆自身的文化印章之外,在馆内举办的一些限定展览,也会在展厅出口处摆放相关主题的印章,以便于爱好者们收集。“我们馆的习惯是,在一些特定的时间节点,推出限定印章给观众们收集。过了那个时间点之后,印章就会回收。”场馆的做法,让印章时常保持着新鲜感,也让集章爱好者有了一种“常印常新”的感受。

“随着近期‘集章热’现象的出现,印章成为了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南宁博物馆宣教部讲解员张璐瑶介绍,南宁博物馆目前拥有该馆主体建筑轮廓的馆章、常设展厅章以及临展章,都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印章让印下的地标文物成为‘可以携带的纪念品’,也让一个城市的文化映像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张璐瑶如是说。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戴昕明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佘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