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刘豫 陆欣楠/文
近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广西共有41通(方)文物入选。这一名录的公布,也让广西石刻再次受到关注。它们如同一本藏在山水间的编年史书,标注着历代名人的道德风范和人文品格,为后人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特殊地貌 别样人文风情
记者从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了解到,《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包含碑刻、摩崖石刻等1658通(方)重要文物,刻成年代从战国至清朝,文字种类包含汉文、藏文、蒙文、满文、维吾尔文等20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保管、收藏在323处文物保护单位和221家文物收藏单位。
此次发布的名录,全面展现了我国古代碑刻刻成年代、类型形制和分布区域情况,记录了我国古代多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例证。相关文物还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字、书法、文学的演变,反映古代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记录了中华文明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
地处南疆的广西,素有“八桂”之称,因特殊的地质地貌,产生特别的风土人情。广西特殊的石灰岩地质特点,造就山多石多,岩洞林立,且外形地貌奇特,自然风景优美如仙境,加之岩石适于雕琢和久远留存,于是就催生了大量石刻文献。
入选名录的41通(方)广西石刻,大多来自于桂林、柳州等地。唐大历五年颜真卿“逍遥楼”三字、北宋皇祐五年狄青撰平蛮三将提名、元柳宗元像跋碑、翼王石达开等唱和诗刻等石刻,历史悠久、书体各异、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桂林石刻 不乏“中国之最”
桂海碑林博物馆是广西唯一的石刻专题博物馆,该馆副馆长吴文燕也是广西石刻方面的专家。她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广西石刻约5000余件,主要分布在桂林、梧州、上林、容县、柳州、北流、宜州、钦州等地,其中,以桂林石刻数量最多。桂林石刻以摩崖为主,至今留存有唐至清代石刻达2000余件,是全国摩崖石刻,尤其是唐宋以来摩崖石刻留存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正所谓“唐宋题名之渊薮,以桂林为甲”。
▲桂林龙隐岩摩崖石刻 桂海碑林博物馆供图
桂林留存至今的2000多件石刻中,不乏“中国之最”:《乳床赋》是中国最早有关岩溶地貌的论述,《静江府城池图》则被誉为中国最大的古代石刻地图之一。
此外,桂林石刻还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百分之八十的石刻围绕桂林山水展开,人们如今熟悉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其来源正是王正功在独秀峰的《劝驾诗》石刻。李渤《南溪山诗并序》、范成大《复水月洞铭》等,诗文典雅,与秀美灵动的山水相得益彰。颜真卿手书的“逍遥楼”,是其书法生涯中难得一见的大尺幅作品;米芾刻于伏波山还珠洞内的《米黻(芾)题名》和《自画像》,是至今所能见到的米芾书画作品中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书法作品和唯一的绘画作品。在龙隐岩内的《石延年饯叶道卿题名》,是著名书法家石曼卿流传下来的绝妙书法作品。他的书法被范仲淹誉为“颜筋柳骨”,具有很高的研究和观赏价值。
八方来客 留下深邃印记
柳州柳侯祠“荔子碑”在广西入选的一众石刻作品中,也占有重要艺术地位。
▲荔子碑 柳州博物馆柳侯祠供图
走进柳州市市中心的柳侯祠,“荔子碑”嵌座在中殿最为引人注目处。该碑为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所刻,碑文摘自韩愈《柳州罗池庙碑》的《迎享送神诗》。因其句首云“荔子丹兮蕉黄”,后人便称“荔子碑”。诗赞柳侯,作者韩愈,字为北宋书法大家苏东坡书写,唐宋三大文豪的文采神韵凝于一碑,故后人亦称之为“韩文苏书柳事碑”或“三绝碑”。穿越千年时光,站在“荔子碑”前凝视,仿佛能看到三位文豪穿越时空促膝欢谈,谈文辞、谈政事、谈人生。
“这些石刻是记载柳州历史的重要作品,有着证史、补史的重要作用。”柳州市博物馆馆员王海敏介绍,迄今为止,柳侯祠共收藏碑刻约60余件,时代跨度为宋代至近现代时期,这些碑刻成为了研究柳州地方史的珍贵资料。
自古以来,多少风流逸士曾与广西这片热土结缘,在时间的长河里,他们来去匆匆,却留下了一方方深邃的石刻印迹。这些石刻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各类文献内容,既是广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相互影响、友好交流的鲜活见证。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邱晨
校对 胡来彦
责编 胡志伟
审核 佘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