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双城记丨广西&仰光:一座“工坊”,成就双向奔赴的佳话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许莎明/文 尹世斌/图

“南宁很美,在广西学到的技术很实用!”梭敏吞是缅甸第三代华裔,2021年8月到广西培训的经历,至今让他记忆犹新。

.

2014年3月,广西与仰光省建立国际友城关系,双方交流合作日益紧密。2018年,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与缅甸纺织工业协会合作,在仰光省成立“衣路工坊”缅甸纺织服装青年技术人才培训和研修中心。截至目前,“衣路工坊”项目累计培训仰光省纺织服装产业工人4万多人次。广西职业教育“出海”,在广西和仰光省两座友城之间,架起一座坚实的友谊之桥。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衣路工坊”国际产教融合展示中心的展品。

职业教育为媒,开启一场“双向奔赴”

梭敏吞是“衣路工坊”送来广西的第一批“洋学徒”之一。“很小的时候,父母就送我到中文学校学习。工作后,我所在的服装厂加入了‘衣路工坊’项目,当时第一批到广西学习的名额只有25个,经过缅甸纺织工业协会层层筛选,我如愿来到广西,真是幸福得像做梦一样!”梭敏吞兴奋地说,“当时有些专业的生产设备,我们之前从来没见过,老师们还专门演示给我们看,相信未来我们也能用上这些设备。”

梭敏吞学成回到缅甸后,他把所学技术运用到生产中,同时也传授给其他工友,帮助工厂提高了生产效率。他说:“在广西学到的技能正是我们厂里急需的,非常期待有机会再到广西学习先进技术。”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衣路工坊”国际产教融合展示中心的展品。

“最初,我们是服务广西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解决他们与仰光省工厂合作的技术问题。但是到了仰光省,我们才发现,当地纺织服装行业标准缺失,工人技术底子比较薄弱,制约了当地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因此,才有了后来搭建工坊平台,输出职业教育的一系列交流合作。”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教学团队负责人杨庆介绍,除了“洋学徒”来到广西高校培训外,校方也会派员去仰光省纺织服装工厂进行技术指导。“当地华侨很热情,全程陪同,他们有一种见到亲人的感觉。而且在当地,会中文的工人往往能拿到更高的酬劳”。杨庆说。

▲杨庆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

▲杨庆指导学生。

输出职教标准,变身缅甸鲁班工坊

“从2018年‘衣路工坊’项目启动至今,双方交流合作从未间断。”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院长陈超华表示,项目累计培训仰光省纺织服装产业工人4万多人次,输出技术操作标准54项、服务标准2项等。为了方便仰光省产业工人培训,学校还专门编写了中英缅三种语言的教材。“今年我们除了做工人的技术技能培训,还将对企业主进行企业管理培训,合作将向纵深领域发展。”

▲陈超华介绍学校国际培训的情况。

目前,“衣路工坊”项目已升级鲁班工坊项目,这是我国在缅甸设立的唯一一个国家级海外教育培训援外项目,成为中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

深化友好合作,携手互利共赢发展

在“衣路工坊”背后,是双方不断深化的交流与合作。

早在2018年5月,广西北部湾港就与缅甸仰光港建立姐妹港关系。据北部湾港官方数据显示,广西、云南、贵州等外贸进口碎米年需求50万吨左右,其中广西40万吨,以桂林、柳州米粉厂需求为主。中国已成为缅甸最大的大米、碎米进口国,缅甸碎米通过广西北部湾港流向腹地,是中缅两国在农业领域深化合作的一个重要实践。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衣路工坊”国际产教融合展示中心的展品。

此外,中国—东盟(缅甸仰光)商品展览会作为东博会框架下重要活动,曾两次在仰光举办。疫情期间,广西与缅甸仰光省守望相助、同舟共济。2020年初,广西向仰光省政府捐赠了价值10万元的抗疫物资,共同书写了一段“千里同好、坚于金石”的佳话。

相关新闻>>>

双城记 | 柳州&万隆:一枚徽章,见证两座大桥的缘分

双城记丨东兴&芒街:一颗足球,守护两座小城的约定

双城记丨广西&素叻他尼:一个海岛,凝聚双边交往的人气

双城记丨崇左&他曲:一批学子,开启逐梦壮乡的旅程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梁冰欣

校对 胡来彦

责编 胡志伟

审核 佘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