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覃江宜
缘分妙不可言。33年前,当我作为一个根正苗红的孩子,郑重为北京亚运会捐出零花钱的时候,没想到自己会亲历接下来两届在家门口举办的亚运会,并从中得到那么多的感动。
1990年北京亚运会,金牌是扬眉吐气的象征。就如韦唯唱的那句“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赛场上的表现与许多宏大叙事息息相关,升起的国旗,奏响的国歌,含泪登上领奖台的选手和簇拥这一切的人群,共同构成了一个时代的回忆。
2010年广州亚运会,金牌是屹立巅峰的证明。经历过北京奥运会的金牌榜第一,中国运动员已经可以云淡风轻地面对胜负,奖牌不是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收获。
那么,正在进行的杭州亚运会呢?开赛这两天,中国代表团的金牌数量已经迅速超过30枚,与赛场上的高光时刻相比,更让人印象深刻的,其实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松弛感”。
拿下首金的赛艇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观赛门票一开放即被秒空。杭州当地媒体说,包括皮划艇、帆板在内的水上运动,这几年早就在江南水乡盛行,今年杭州市还正式开放十条河道,供市民进行水上运动。了解这样的背景,就知道为什么赛场一直很欢乐,与其说观众是奔着见证金牌而去,还不如说是为了自己喜欢的运动打CALL。
▲热爱水上运动的杭州人,对赛艇比赛情有独钟。杭州亚组委供图
在杭州奥体中心游泳馆,属于中国健儿的奖牌接连落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馆内循环播放。看台上的观众交流起来,“最大公约数”还是性感帅哥汪顺、爱笑甜妹张雨霏,比赛如同一场精彩纷呈的表演,金牌只是锦上添花的点缀。
▲游泳比赛,很多观众是冲着好身材的帅哥汪顺去的。 杭州亚组委供图
▲9月25日,中国女网代表人物郑钦文出战亚运赛事。杭州亚组委供图
从几代人汇聚的游泳馆,到年轻人扎堆的电子竞技馆,杭州亚运会似乎在表明一种开放的姿态:这是一场属于所有人的盛宴,场上的运动员和场下的观众都很重要。数字科技为双方的互动和沟通提供了路径,进场的观众可以通过小程序互动,领取包括徽章、玩偶等纪念品;有的场馆像网红打卡地一样提供盖章点,集齐印章就能完成独属自己的观赛纪念;赛场上的镜头不断对准看台,只要勇敢地秀出自己,也能在大屏幕上当一回万众瞩目的主角。
▲9月24日晚,夺冠的中国男子体操队在后台与志愿者欢乐自拍。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覃江宜摄
在这样的氛围中,每个人都可以紧张的“战沙场”,同时松弛的“做自己”。2010年广州亚运会,越秀山的中韩足球大战演变成一场0:3的惨败,当时坐在我们身旁的是一位韩国记者,我依然记得他在每个进球后情不自禁地振臂高呼,然后迅速地把头埋下去;2023年在杭州,中日体操男团决赛的那个夜晚,即便比赛已经白热化,中外记者依然表情轻松,共同等待一个水落石出的结果。
从竞技体育的角度出发,金牌永远不会过时,但肉眼可见的是,它的内涵越来越丰富,不再有必须前置的定语和必须感谢的对象。人们开始更多关注它和生活的链接,从中找到点燃自己的瞬间,完成一场盛大的演出。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黄叮佳(见习)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杨波
审核 佘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