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如何发现孩子“心灵感冒”?出现这些情况要注意→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蒋晓梅 黄婧/文

“没有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也没有金钱开销的负担,哪来的心理压力呢?”大人们总以为孩子过得很轻松,没什么心理负担。然而在父母看不见的角落,一些孩子或许正遭遇“心灵感冒”,在心事中挣扎。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孩子们主要容易受哪些心理问题困扰?出现哪些症状需要家长关注?我们一起来看看心理专家的提醒和建议。

▲促进儿童心理健康需全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何定坚绘

案例

看心理门诊 常问这些事

个案一:

俊俊(化名)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去年顺利考入了理想的高中。但很快,俊俊妈妈发现儿子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回到家就关起房门,还表示“不想上学了”。起初,俊俊妈妈以为儿子到了青春期,过段时间就会调整过来,可老师向她反映,俊俊在课堂上经常睡觉,学习成绩持续下滑。

个案二:

小刚(化名)性格开朗,兴趣广泛。一次,他将代表学校参加市级足球比赛,当天早上却突然拉肚子。父母将他带去医院检查,没有发现异常,过了两天腹泻就好了。时间一长,小刚父母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儿子常常会出现不明原因的腹泻,且大多发生在大考或比赛等重要关头。小刚父母这才意识到,小刚的腹泻很可能是心理原因引起的。

个案三:

13岁的小芳(化名)父母都是单位的高管,工作特别忙,小芳性格孤僻,十分厌学,有几次还拿锋利的东西划伤了自己。小芳妈妈想不通:平时孩子不愁吃穿,也没给孩子学习上的压力,为什么女儿会想不开伤害自己。

作为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心理科医生,伍世斌不时会接触到类似的案例。他分析,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环境适应不良、人际关系不佳、亲子沟通不畅、学习压力大等各种问题,如果家长过多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或学习表现,回避家庭矛盾或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不能很好地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愤怒、悲伤、焦虑等情绪时,孩子有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

提醒

孩子出现以下行为  或是内心求助信号

遭遇心事困扰时,孩子们不一定会告诉父母,家长该如何识别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呢?多名心理专家表示,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孩子言语、情绪、行为等释放的信号来综合判断。

伍世斌介绍,当孩子反复出现头痛、恶心、腹泻、过敏等查无指征的躯体问题时,很可能是躯体在传达孩子无法表述的心理压力;当孩子经常把“好无聊啊”等言语挂在嘴边时,他可能正在遭遇挫折,家长应问问孩子是不是遇到了困难;如果性格开朗的孩子突然变得话少,或者有礼貌的孩子变得易怒,家长要重视这些情绪变化;如果孩子手上出现割伤的伤口,他可能正在宣泄自己的烦闷情绪。

“孩子的言语、行为、情绪等出现变化时,家长们一定要重视。”伍世斌提醒,从门诊的情况看,家长往往会忽略孩子早期发出的求助信号,错失了心理调整的最佳时期。

广西首届家庭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一也接到过不少青少年的心理咨询。他指出,在一定的时间周期,比如100天内,家长可以观察孩子的情绪是否正常,有没有大起大落的变化。此外也要观察孩子的社会功能,是否能正常地学习、运动、交朋友,跟家人相处是否正常,如果这些联系都中断了或者行为变得很怪异,孩子有可能心理上已经出现问题,家长要重视。

建议

家长提升沟通能力  对孩子少用“命令”

陈一认为,家长除了多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还应根据孩子的状态去学习和升级,不断提升与孩子成长相匹配的沟通能力。平时与孩子的相处,尽可能少用“应该、必须、一定”,用“建议你去做……”代替“你不要做……”,提升孩子的自信与能力。

孩子年龄越大,家长越要少说多听,少给建议,让孩子有自由表达的空间,这样才能畅通亲子沟通的渠道。此外,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有所分工配合,对孩子教育刚柔并济,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安全、温馨的家庭氛围,是孩子的避风港。”南宁市第十四中学教育集团专职心理教师王昭从教11年,她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其家庭往往存在关系不和睦、亲子沟通不畅等问题。

她提醒家长,要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学习正确的教养方式和亲子沟通方式。此外,家长要学会控制情绪,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展示负面情绪。如果因为复杂的家庭关系,家长没办法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要及时跟孩子做好沟通,降低对孩子的影响。

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要保持冷静。可以主动向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学习、人际等方面),评估孩子的情况。然后,与孩子做好沟通,耐心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心声,找到适合的处理办法,必要时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不能讳疾忌医。

从以往情况看,家长在陪同孩子治疗过程中,自己也会相应做出改变。部分学生返校后可能出现情绪波动较大的情况,在学会了身心调适的办法后,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较好地适应校园生活。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邱晨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佘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