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南宁一名七旬老人自学修手风琴成绝活,好手艺令坏琴重焕“新声”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陆旺 文/图

家住南宁的金光德是一名手风琴修琴师,今年70岁的他凭着过硬的修琴手艺在广西小有名气。退休10年来,金光德在家专注给琴友的手风琴“把脉”“做手术”,让许多手风琴“重获新生”的同时,也丰富了琴友的精神生活。修手风琴是门技术活,如何让更多人喜欢手风琴并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也是金光德目前面临的难题。

▲金光德在检修手风琴。

退休在家助人修琴近十载

“老金啊,我这台琴的琴键太紧了,你能不能帮调松点?”10月29日,手风琴爱好者李先生背着琴来到金光德家门口,前脚刚迈入大门,便看到客厅内已有几名琴友围在金光德旁,看着他为手风琴“做手术”。

金光德半低着头,目光越过老花镜落在李先生身上,说起一口东北话:“老李你急个啥啊,把琴搁沙发那儿,坐吧。” 

金光德老家在黑龙江鹤岗,原是一名煤矿厂机械维修工,因其家乡邻近俄罗斯并受地域文化影响,他年轻时便接触到手风琴,并被手风琴悠扬的声音深深吸引。

“它的声音可以很浪漫,也可以很欢快,一台手风琴就能奏出一首交响曲。”金光德告诉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弹奏手风琴令他心旷神怡,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也让他结识了许多琴友。

手风琴不易在当地找到专业维修师傅,这也是金光德和不少琴友曾遇到的问题。为此,他便自己买书学习,在家自学修琴。“一开始都是拿我的琴做实验,整多了就会了。”金光德说。

▲金光德的手风琴维修台,有调音器、电焊等工具。

1990年因工作调动,金光德来到南宁,并结识了一些琴友。琴友得知他会修手风琴,偶尔找他帮忙。退休后,他有更多时间投入到自己的兴趣上,找他修琴的人也多了起来,他索性在家搭起维修台,采购一些修琴专业设备,专注为琴友修手风琴,至今已经有10年。

修琴非易事,乐理知识不可少

“修琴不仅是一门技术活,还得懂艺术、会调音。”金光德表示,修琴需要专注于提升乐理知识,了解不同手风琴的构造、发声原理等,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

多数手风琴故障集中在按键不灵敏、风箱开缝漏气、按键音不准等方面。金光德为了修好一台琴,需要到市场采购原材料,并制作一些零部件,有时得花费半个月的时间。为了保护好琴友的琴,他还自己采购缝纫机,制作包包、皮带等物件给有需要的琴友。

▲为避免手风琴受磕碰,金光德用缝纫机做手风琴包包、皮带等物件。

这些年,金光德接触过形形色色的手风琴,每一台琴的背后,都承载着一段故事。

据金光德回忆,有一次,有一位87岁的老人拿一台老琴给他修,那台琴是老人的父亲在参加抗美援朝时,外国友人所赠,修好那台琴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某种意义上,琴是连接与同窗、好友、家人彼此之间感情的重要纽带。”金光德说,当琴被修好如初后,他最欣慰的,莫过于看到琴友演奏时开心的样子。

守住、传承老手艺任重道远

2019年4月,因热衷于演奏手风琴并掌握较高的修琴手艺,金光德被广西音乐家协会手风琴学会聘为协会常务理事,因此其肩上也多了一份传播手风琴艺术的责任。

“手风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我国发展进入一个辉煌期。”金光德说,至今东北、西北地区仍有许多手风琴爱好者。目前中国最大的手风琴博物馆是新疆塔城手风琴博物馆,吸引全国不少爱好者前往打卡。

“我修琴,也是为了传播和守住手风琴这门艺术,丰富音乐爱好者的精神生活。”金光德表示,当前人们的生活节奏很快,愿意去静下心学手风琴、修手风琴的人并不多,因此传承这门手艺任重而道远。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梁冰欣 黎伊玮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杨波

审核 刘飞锋 孙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