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严查!重罚!新规实施后校外培训机构变警觉?记者走访发现......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许莎明 吴俐鸣

教育部颁布的《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10月15日起正式施行。对擅自举办校外培训机构、擅自有偿开展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如何处罚、谁来处罚,《办法》进行了明确。《办法》落地半个月以来,南宁教培市场有何变化?家长如何应对?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 南宁市西乡塘区一商城内,有多家教培机构。(资料图)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邹财麟摄

家长:学科培训老师发来停课通知

“××家长,你好!紧急通知,从(10月)15号起停课,这个学期都上不了。谢谢理解。”10月中旬,有家长接到了学科培训老师发来的信息。

“‘十一’假期后,我们课后辅导班就一直没上课,理由是老师请假了。后来我追问才知道,是因为校外培训处罚办法要实施了。机构害怕被处罚,所以辅导班全部停课了。”小学六年级家长罗女士告诉记者。

国庆假期后第一周,家长杜女士也接到托管班通知,数学辅导课这学期不上了。“就在第二天,我又接到英语课后辅导老师的停课通知,而且老师说以后都不上了,她正在找新工作。我感觉‘双减’是要动真格了。”杜女士说。

孩子正读初二的王先生眼下正忙着与机构核对课时,清退学费。因为机构已经在家长群里发通知,停止办学。

走访:一些培训机构人员面对咨询比较警觉

《办法》实施后,南宁教培市场有何变化?近日,记者进行了走访。在南宁市新竹路一小区里,培训机构比较集中。记者按照大楼导引图,找到其中一家学科培训机构,以家长身份进行咨询,接待老师回复:“近期暂不开班,过阵子看情况,或是等下学期。”另一家机构的工作人员也比较警觉,表示“有熟人介绍才接待”。

眼下临近段考,一些机构的招生宣传很会撩动家长的需求。南宁市东葛路一学科培训机构推出了期中考试促销活动“498元6小时一对一线上课程”,并表示几次课程就能解决两个科目上半学期的知识点问题,为孩子查漏补缺。另一家颇有名气的连锁教培机构表示,授课老师大多是专职的,会坚持线下课程,“但近期可能有部门检查,所以上课地点比较机动,会临时进行通知”。

“除了以托管名义进行学科培训,还有机构与收费自习室合作,自习室把VIP二人间或小型会议室给培训机构上课用。”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培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在一栋写字楼里见到过背书包的小学生进出收费自习室。该人士坦言,《办法》施行后,学科类校外培训的生存空间肯定会被大大压缩。

▲2023年5月,南宁市一教培机构内,导师给学生补习。(资料图)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邹财麟摄

观察 :新规精准打击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

记者从自治区教育厅获悉,《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后,各地相关部门都做了部署安排,并进行了相应的查处。

“这是我国第一个校外培训行政执法方面的部门规章,也是‘双减’政策的延续性制度保障。”南宁某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黄宪表示,处罚力度是近年来最严厉的,“可以说是精准打击,特别是针对隐形变形学科类培训。”

针对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办法》明确指出了三种情形:一是“转线上”,即通过即时通信、网络会议、直播平台等方式有偿开展校外培训;二是“转地下”,即利用居民楼、酒店、咖啡厅等场所有偿组织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等校外培训;三是“换马甲”,即以咨询、文化传播、素质拓展、竞赛、思维训练、家政服务、家庭教育指导、住家教师、众筹私教、游学、研学、冬夏令营、托管等名义有偿开展校外培训。有以上三种行为之一者,责令改正,退还所收费用,予以警告或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处5万元以下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双减”政策实施后,一些校外培训机构老师选择单干,还有一些在校大学生甚至体制内教师,仍在偷偷从事学科类培训,收费比以前还高。《办法》第十六条明确,当事人属于中小学在职教师且培训内容为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应当依法从重处罚。“一旦被查处,那是葬送职业前途的,在校教师没必要冒这个风险。”黄宪说。

建议:家长要转变观念为孩子减负

采访中记者发现,有家长对政策的针对性不太清楚。“以后校外培训全部都是违法的吗?如果我孩子有补课需求怎么办?”初三学生家长陈女士询问。

南宁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广西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王文蓉表示,“全面禁止校外培训”是一些家长对《办法》的一个错误理解。事实上,《办法》并非全面禁止校外培训,有资质的正规机构在合规的时间段内,还是可以提供校外培训服务的。《办法》的出台,根本目的是让校外培训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有助于依法让违法者付出代价,让合规者受到保护,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使校外培训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面对这一变化,家长应该如何调整?首先,家长要转变观念,不能把指导孩子发展的职责移交给校外培训机构,而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观察孩子,发现孩子感兴趣的事情,逐渐帮助孩子开发各种能力。其次,《办法》为规范校外培训市场提供了有力保障,家长们要关注新的政策法规,查询了解机构的资质,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第三,家长要充分利用周末时光,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和孩子一起读书、游玩、运动,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读懂孩子、了解孩子需求,才能更好地让孩子健康成长。

在校外培训行业从业15年的刘琦认为,“双减”政策实施后,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没有变,但理念已悄然发生了改变,不是简单分为“佛系”与“内卷”。“他们渴望,通过对一系列政策、数据、信息的综合分析,推导出未来人才市场的需求,结合孩子兴趣找到发力点,有效投入和培养。因此,打破信息差与调整学习方法相结合,是‘双减’之后可拓展的市场空间。”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吴思思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杨波

审核 刘飞锋 孙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