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艺 闫芬丽/文 何定坚/图
结合了城市运动会、青年运动会和学生运动会,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是推动新时代青少年和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有益探索,为年轻运动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大家期待在这场体育盛会中看到什么?不同的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奥运冠军:场馆设施有细节,赛事组织能力强
曾在悉尼奥运会上为中国队射落首金的射击运动员陶璐娜,在本届学青会是上海黄浦区步手枪射击队的领队。这名经验丰富的射击人,对学青会的射击馆赞不绝口。
陶璐娜告诉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一进到射击馆,她就感觉到了工作人员认真细致的态度,很多细节上可以看出赛事组织团队处理、协调问题的能力非常强。
她注意到,观众席设置得离运动员很近,教练员能近距离观察场上运动员的表现,为下一场比赛作出专业分析。同时,这也能让观众、运动员、教练员凝聚在一起,更好地感受赛场氛围。
陶璐娜介绍,射击是一项非常考验心态的运动,需要不断参加比赛积累经验。年轻运动员能多参加像学青会这样的综合性赛事锻炼自己,有利于他们打好基础,未来面对更高级别的赛场,就会更淡定和沉稳。
▲各路运动员祝福学青会越办越好。本文图片均由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何定坚摄
体育解说:让年轻运动员通过学青会积累经验
广东广播电视台体育频道体育评述员蔡晟譞在本次学青会担任跳水、田径等多个项目的解说。在他看来,学青会的赛场设施很好,赛事氛围也很浓厚。
蔡晟譞说,学青会能让年轻运动员积累比赛经验,在互相交流和实战当中历练自己、提升自己。“参加学青会的都是年轻运动员,他们的上限是‘不设限’,成绩是一时的,收获却是终身受益的。”
他希望运动员在成绩之外还有其他收获,比如学会接受失败、怎么在挫折中成长、怎么坚定自己信念,都是很重要的一课。
▲11月3日,学青会开幕式彩排现场。
广西教练:学习机会难得,与国际接轨更有方向
作为两届世锦赛冠军,举重运动员丘乐在退役后,在家乡广西培养体育苗子。本次学青会,他有一名弟子参加男子73公斤级比赛。丘乐介绍,自己的弟子都是13岁~17岁的小将,这个年龄段的运动员都很向往比赛,期待能有一个舞台展现自己。“家门口举办这样的综合性赛事,对运动员来说,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丘乐笑着说。
丘乐透露,本次赛事举重项目的裁判员团队非常豪华,有世锦赛冠军,也有奥运冠军,他们将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判罚比赛。这对广西的运动员、教练员来说,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亚洲飞人”劳义退役后担任了广西田径队教练,在他看来,青少年运动员就像金字塔的底座,地基打牢了,才能为中国竞技体育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学青会给了他们迈向更大舞台的机会。
普通市民:带孩子去观赛,近距离体验赛事氛围
随着学青会开幕临近,南宁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学青会的会徽、吉祥物、宣传口号等元素,浓浓的盛会气氛扑面而来。
▲11月3日,学青会开幕式彩排现场, 看台观众推起“灯浪”。
南宁市民卢女士表示,为迎接学青会,南宁举办了不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拉近了市民与学青会的距离,“不能去现场做志愿者,就做好文明市民,让远道而来的宾朋感受到南宁人民的热情与活力”。
“家门口举办这样的大型赛事,也给了我们近距离观看比赛的机会。”市民刘先生说,他准备周末带孩子去观看游泳、轮滑、小轮车等赛事,让孩子近距离感受赛事氛围。
市民李先生也表示,南宁借办赛的东风,在便民利民上下功夫、办实事,给市民带来了实惠。比如自治区体育局三塘训练基地,这个新建的综合场馆弥补了该片区缺少大型体育休闲综合馆的缺陷,比赛结束后,市民又多了一个健身、娱乐的好去处。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梁冰欣 吴思思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杨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