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黄乒宾
一次采访,一生结缘。
我第一次见到丹露时,她是一个脖子上长着巨大恶性肿瘤的八月大婴儿。如今的她,已经是一个亭亭玉立的13岁小姑娘了。
▲右一为丹露。受访者供图
2010年12月12日,那是一个星期天,我独自在家陪伴五岁多的儿子川川。我弟弟来电说,他看到一个网友发帖说,南丹一个脖子上长着恶性肿瘤的女婴出生后险被活埋,收钱埋她的民工不忍下手,将她养到8个月大,如今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室因无钱医治,生命垂危。我一听,决定立即前往医院采访。因川川无人帮照看,我只好开车带上他一起去。
到了医院,我发现川川在车子的后排睡得很香。我不忍叫醒他,就下了半截车窗,把他锁在车上,然后急急忙忙去采访。
我永远无法忘记第一次见到丹露的情形,8个月大的丹露鼻孔插着氧气管,已经奄奄一息,但一旦把白粥喂到嘴边,她还是张开嘴大口吞咽,流露出强烈的求生欲望。这一瞬间,我觉得,我无论为她做什么都是应该的。
采访结束后回到车旁,发现川川早就睡醒了,正在车里哭着找妈妈。我紧紧地抱着他小小的身躯,满怀歉疚。
第二天,想到收养丹露的民工韦忠光和妻子衣着单薄,夜间在病房守夜也没有被褥,我把丈夫的寒衣及家里的被褥送了过来,丈夫也跟过来看望丹露。从此,我的一家和丹露一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0年12月15日,南国早报以《这一次,奇迹能否再次眷顾她?》报道了丹露的身世及面临的困境。爱心随后如潮涌来,韦忠光夫妇共收到22万多元捐款,医生从丹露的颈椎剥离出一个成人拳头大的神经母细胞瘤,属于恶性肿瘤。
术后几个月,丹露患上了重度肺炎且反复发作,韦忠光夫妇抱着她再次从南丹来到南宁求医。那段时间,为了替他们省下住旅馆的费用,我安排他们住进了妹妹家里。因为当时我的家里住着六口人,已经没有多余的房间,而妹妹家有。妹妹征得妹夫同意后,非常热情地将韦忠光夫妇和丹露接到自己家里,直到一个多月后丹露病愈返程。
韦忠光夫妇都是民工,靠打零工抚养自己亲生的三个孩子以及丹露,生活非常艰难。那一年,韦忠光打工时不慎摔断腿,几个月没有收入,随后他的母亲又因病去世,他连办丧事的钱都拿不出。走投无路之下,他提出跟我借2万元。我考虑了几分钟,就决定借给他,虽然我不确定将来他有没有能力还款。一年多后,他如期还了这笔钱。
有一年,我弟弟因病要去北海银滩泡海水疗养一个月,需要有人守护,而我和妹妹都因为工作无法脱身。我想起韦忠光说他刚辞工,而孩子们正在放暑假,就让他带着孩子们来。于是,韦忠光把大女儿和丹露留在南丹让妻子照顾,自己带着儿子和小女儿来到北海。当时,他的儿子和小女儿在读小学,还从未出过远门,第一次见到了大海,激动不已。我给了韦忠光一个月的酬劳,远高于市场价。
2022年12月底,很多人感染了新冠,我妹妹牵挂着丹露一家,就买了一批药品,通过快递寄给他们。这是这些年来她常做的事。
▲丹露的大姐告诉我,我妹妹寄过去药品收到了。
有一年春节,韦忠光带着拜年礼物,特意从他的都安老家来到宜州我的老家,看望我的全家人。13年过去,对于韦忠光一家来说,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大女儿和小女儿都已工作,儿子在读大学,丹露在都安读初二。
前不久,韦忠光给我发来了丹露的照片。13岁的丹露个子高挑,举着奖状站在讲台上,骄傲地笑着。这些年,我看着这个小生命从墓穴旁走到领奖台,其中有多少酸楚,也就有多少爱。(本文作者为南国早报社会新闻中心副主任)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钟亮 蒋为(见习)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