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青”尽全力服务学青会 ,“小青芒”青春舞台上放光芒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刘豫/文 邹财麟/图

“小青芒”,是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以下简称学青会)志愿者的昵称,谐音“小青忙”,寓意着小小青年志愿者乐于帮忙,这与八桂儿女开放包容、热情好客、能帮就帮、敢做善成的品格不谋而合。学青会正在广西酣战,为保障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广西从32所高校招募了1.65万名志愿者服务学青会。目前,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11月9日下午,学青会记者见面会在南宁举行,来自不同高校的4名“小青芒”志愿者代表,与大家分享了服务经历和感受。

▲见面会现场。

以“小青芒”作风去支教

唐子涵来自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201班,这次和学校另外59名“小青芒”一起,主要服务于学青会主媒体中心,负责核对比赛流程、素材整理、迎接各方记者、记录主媒体中心的精彩瞬间等工作。

▲唐子涵。

“在主媒体中心,我们每天都会对接各大媒体的需求,媒体记者们设备的维护、拍摄的协助、信息的对接、行程的安排都是我们服务的内容,这些志愿服务工作也让我对‘奉献 友爱 互助 进步’的志愿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唐子涵说。

“小青芒”身份之外,唐子涵还是一名有着14.9万粉丝的自媒体达人。学青会开幕前,他就参与到一系列关于学青会的宣传视频拍摄活动中。“这些视频的总浏览量突破了50万。”唐子涵的欣喜在于,原来全国各地有这么多人在关注学青会。

今年,唐子涵还报名了共青团中央等四部委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并通过层层选拔成为广西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明年6月就要奔赴百色那坡县,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了。他说:“学青会结束后,我会继续保持‘小青芒’的良好作风,把更优质、更专业的志愿服务带到百色那坡,用我作为支教志愿者的言传身教,让更多孩子加入志愿服务的行列。”

三次特殊经历永难忘

跟目前在岗的“小青芒”相比,北海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2022级学生冯其秋的身份有些特殊,因为她已经圆满完成志愿服务工作了。

▲冯其秋。

在学青会首个项目冲浪比赛中担任礼仪志愿者,为学青会第一枚金牌获得者提供颁奖礼仪服务,成功入选学青会圣火采集仪式的圣火少女——说起学青会的志愿服务,冯其秋坦言,自己脑海中同时跳出的就是自己收到这3个消息时的场面,“每一次我都激动得跳了起来!那种感觉,我到现在都难以用语言准确地表达!”

到了正式颁奖那天,冯其秋第一次近距离目睹冠军的风采,依然激动得手一直在颤抖。“当时,我默默地告诉自己,冠军的金牌还在我的手上,我必须要丝毫不差地完成第一次颁奖任务。”直到圆满地完成了颁奖礼仪服务,她的心情才逐渐平复。

“学青会志愿者的经历会一直影响我、激励我。”冯其秋说,看到因为自己的付出对学青会的顺利开展有帮助时,她心中充满了自豪感和成就感。这种心路历程和运动员们的拼搏精神,将对她今后的工作生活产生深远影响,“无论遇到什么挫折和困难,我都会充满斗志地去克服它”。

生日在预演现场度过

精彩的学青会开幕式顺利完成,离不开志愿者们在背后默默的服务。这其中,也有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体能训练专业2021级学生陈俊文奉献的一份力量。

▲陈俊文。

陈俊文告诉记者,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发生在11月3日晚的开幕式预演现场。当晚,志愿者要在演出前给每个观众的位置都放上能量包,因为之前没有过经验,实施时工作量之大超出了他的意料,导致能量包在临近开演前,还没有完全发放到位。

“为了高效完成这项工作,我们的志愿者主管老师紧急协调了所有机动志愿者过来一起分装分发。”陈俊文说,特别让他感动的是,很多女生主动参与了装车和搬运这些非常消耗体力的工作。

3日当天,是陈俊文所在志愿服务队中一位志愿者的生日。因为当时还在服务工作中,大家便掏出自己能量包里面的小面包作为生日蛋糕,集体给寿星过了一个简单而又难忘的生日。“那天晚上,我们还借体育中心的烟花祝他生日快乐、心想事成。”陈俊文说,这一幕,成了自己和同学们最宝贵的记忆。

写在明信片上的感谢信

广西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2023级本科生何美娟的工作岗位,在学青会运动员村志愿者之家。运动员村设置了广西非遗文化体验专区,让来自全国各地的体育健儿在闲暇时间了解广西的非遗文化。“绣球和香包都是我们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的主要服务内容是向运动员介绍非遗绣球的故事和分享绣艺,并协助他们制作绣球或香包。”何美娟说。

▲何美娟。

在服务期间,让何美娟最开心的事情是,她不仅学会了独立制作绣球,还能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帮助运动员。有一天傍晚,她正在协助一名运动员缝绣球,一名湖南羽毛球队的运动员因第二天需要用到的背包背带断了,急忙来志愿者之家求助。何美娟利用自己在培训中学会的缝补技术,帮运动员把背包缝好了。

事后,何美娟收到了这名运动员在明信片上写下的一封感谢信: “志愿者之家何美娟‘小青芒’心灵手巧,帮助我解决问题”。短短一句话,却令何美娟感到温暖和快乐,“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志愿服务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钟亮 蒋为(见习)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