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赵劲松
在直播间购物成为当下一个新的消费习惯。由于直播间单向、简单、直接输出的特点,有明星、网红带货或商家大促销,消费者很容易被“洗脑”购买。
因此,消费者在直播间购物时,勿听信主播的单方面口述推销,要查看商品的包装信息如商品的名称、成分、厂家、厂址、生产资质等信息;其次,勿听信主播的“倒计时、最后20单,卖完无补”等经典饥饿营销话术。
大部分直播间销售的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在购买前不仅要比对不同直播间,还建议消费者跳出直播间,在不同网购平台横向对比,避免高价买到假冒伪劣商品。
在选购商品前,消费者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我真的需要它吗?家里还有东西可以替代它吗?家里目前的存货能撑久?”其次,制定商品清单和预算,清单外的商品一律不列入购买计划。保持购物理智,不盲目跟风购买,不无计划购买。
学会“三小时冷静期”,看到喜欢的东西,千万别立刻下单。至少要给自己三小时冷静期,再确定自己是否需要,是否必须买才行。
学会拒绝。不要因为直播间、网购平台热情推销而感到内疚或者不好意思就去消费。
以“全网最低价”作为噱头欺骗消费者,或是借由“底价协议”打压竞争对手,不仅违反广告法关于绝对用语的规定,更可能面临“二选一”等涉及不正当竞争的法律风险。
在购买商品时,要理性看待经营者的优惠行为,擦亮双眼,甄别“低价”是“真实惠”还是“设套路”,从信誉度、成交记录、评价详情等多方面对卖家信誉进行评估。
买完降价了,那么商家是否必须补偿差价?市场价格取决于市场,商家若无价格欺诈等违法情况,也没有价格保护的承诺,则没有义务补偿差价。因此消费者切勿听信商家的“最低价”口头承诺,建议关注平时销售价格,与促销价格进行对比,是否存在真正的实惠。
预售、特价等活动常被卖家作为促销的基本手段,然而部分“预售”“特价”商品明确商品不能退换、订金不退等,商家对于这些规定,显然有悖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消费者享有“网购7天无理由退换”权,涉嫌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为避免后期网络维权带来诸多不便,在网上选购预售商品时,最好仔细阅读细则,或提前咨询是否能退换商品。
当收到“免费中奖”“红包领取”及促销短信链接,尤其是页面跳转到其他网页并要求填写个人信息才可兑奖的情况时,消费者要立即关闭页面,以防上当。要通过正规应用商店下载官方购物软件,不随意点击网页、软件中的不明链接和弹窗进行交易。非必要不提供个人身份证、银行卡以及各类验证码等重要信息;及时销毁带有个人信息的资料单据,防止因随意丢弃、使用不当等造成个人信息泄露。
相关购物凭证是消费者在与经营者产生纠纷时维权的最有力证据,消费者要注意截取有关宣传网页,保留聊天记录,妥善保管订货单、发货凭证、发票等购物凭证,为后期出现的消费纠纷进行维权提供依据。
一旦自身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可与商家协商处理,也可向网络交易平台投诉,或向个人信息保护管理部门或者所在地消委会组织投诉。
在滇黔桂地区发生消费争议的,消费者可在滇黔桂地区任意城市进行投诉,滇黔桂消费维权联盟将依法受理,及时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杨波 蒋为(见习)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