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会唱山歌会说壮话,研究壮族音乐拿到博士学位!这名外国人火出圈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巫碧燕

近段时间,一名金发碧眼外国人用壮语唱山歌的视频,收获了一众网友的点赞。视频中的这名洋歌手John Widam,中文名叫林飞歌,他13年前不远万里来到百色,研究起了壮族山歌和语言,以此获得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音乐学专业的博士学位,是名壮族音乐通。

洋博士唱山歌火出圈

10月下旬,37岁的美国人John Widam暌违5年再次回到中国。在百色,他带着中国妻子和混血儿子,拎上几瓶美国好酒,到恩师覃金盾家中做客,再叙13年亦师亦友的情谊,席间,John再次唱起了山歌:

“我是外国人,山歌不拿手,壮话不流利,只因太开心,我才开了嗓……”壮语发音地道,旋律婉转动听,若只闻其声,简直不敢相信歌者是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众友人不禁拿出手机,记录这有趣而快乐的时刻,在朋友圈分享。

John在美国阿拉斯加半岛长大,大学开始学的是小号专业,因为对人类音乐学一直怀有兴趣,后来换到民间音乐。2010年,大学毕业后,John经朋友介绍来到百色,师从时任百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院长的覃金盾教授。

▲John接受覃金盾教授的汉、壮、英三语教学。

覃教授向记者谈起对John的第一印象:“中文零基础,但非常认真。”John为了尽快过语言关,他把本子上的壮语山歌歌词都标注了密密麻麻的国际音标,申请住进中国学生宿舍。

2013年,John在覃教授的帮助下,成功申请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音乐学专业的硕博连读,他于当年返美,并定期回百色调研。

▲John开心地向记者讲述他在百色做田野调查的点点滴滴。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巫碧燕摄

全身心地融入当地

11月上旬,John在南宁接受了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的采访。“哏好(吃饭),吉来恩(多少钱)……”5年没来广西,他的壮语依然能脱口而出。在百色做田野调查时,跟着老师赶歌圩、扫墓、参加各种红白喜事,是他最开心的事。

▲John跟随覃教授沉浸在壮乡歌海。除署名外,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John曾听说,壮族人吃饭时,会给长辈夹菜、盛饭。于是,他每一次吃席,都会一一问过大家的年龄,确定对方比自己大了之后,便为对方夹菜盛饭,把大家都逗乐了。

▲John和乡亲们打成一片。

在美国攻读硕博学位期间,John还兼职过森林消防员。每当他参加“壮族三月三”的扫墓活动时,砍树除草的特长就派上大用场了,一个人干完几个人的活,用辛勤的工作,换得一首首山歌。

▲当过森林消防员的John跟着壮族乡亲扫墓,发挥砍树除草特长。

最让老师同学们动容的,还是John的研究态度。有一年“壮族三月三”,他在田阳赶歌圩,傍晚有事必须前往百色,深夜,他又设法从百色赶回到歌圩上,只为了体验和了解“一唱到天明”的壮族歌圩。

希望再次扎根百色

这次回到中国,John把结集出版的博士论文亲手递到恩师覃金盾的手上。论文已在2019年通过答辩,题目是《中国南方壮族山歌的旋律与语言》。

John对记者说:“过去,我们常常认为音乐是变化的旋律。但是,壮族山歌的旋律是固定的,歌词是变化的,壮族山歌的美妙和韵味,更多是来自歌词,而歌词又与文化、文学关系很大,这令我重新认识了音乐。”

▲John擅长小号,会拉壮族马骨胡,拿着芦笙也可以小试身手。

覃金盾颇为感慨:“当初选题时,很多专家认为John很难完成。但是,从中文小白,到会说壮话、会唱山歌,他做到了!”

▲John到壮族歌后的家中调研。

现在,John在美国密西根洲的一家园林树木公司工作,娶了一名中国武汉籍的妻子,已经有个3岁的孩子。目前,他希望可以再次扎根百色,投入令他魂牵梦绕的歌海。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杨波 梁冰欣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