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张若凡 文/图
每年的11月17日是“世界早产儿日”。据统计,我国的早产儿出生率约为10%。在广西,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救治早产儿的能力不断提高,孕周23周、体重490克……这些以往的“无生机儿”,现在都得以成活、长大。
日前,自治区妇幼保健院举行了2023年世界早产儿日主题公益活动,94名“早到的天使”在父母的陪同下,回到了医院的“早产儿之家”,向医护“妈妈”们报平安。
▲5个困难早产儿家庭获得医疗救助金。
“我叫斤八,因为我出生时只有一斤八两。”这个早产宝宝迫不及待地来到这个世界,经历了重重磨难,先后接受3次腹部大手术,在医院住了9个月才出院。如今他已经3岁了,跟同龄小朋友一样上幼儿园,会唱儿歌,会背唐诗,是个快乐宝贝。这些孩子的茁壮成长,让更多早产儿家庭受到鼓舞,看到希望。
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副院长李燕介绍,中国早产儿出生率约为10%,我国每年有100多万早产儿出生,位居世界第二。随着三胎生育政策的出台,高龄孕产妇增多,早产发生率增高,早产儿的数量出现阶段性增加。
早产儿的器官发育不太成熟,出生的孕周越小,体重越轻,越容易引发其他并发症,预后越差,越容易引起新生儿死亡。据了解,以往将28周以上出生的宝宝称为“生机儿”,意思是有希望救活的孩子,28周以下出生的为“无生机儿”,意味着救活的希望很小,即便救活也有很大概率有严重并发症。发达国家将这个界限定在24周。
▲活动现场的早产儿防治科普知识牌。
现在,我国28周以下的新生儿救治成功率逐渐提高,甚至24周以下的孩子也有很大把握救活,并大大降低并发症风险。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成功救治的早产儿最小孕周为23周,最低体重为490克。
“生机”提升的同时,也意味着这些早产儿家庭经济负担的加重。当天,医院联合北京春苗慈善基金会,为5个早产儿困难家庭发放医疗救助金共计7.9万元。据了解,该院自2018年与北京春苗慈善基金会开展合作以来,累计为291名困难早产儿家庭发放医疗救助金470万余元,为他们送去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力量。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唐海波 梁冰欣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杨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