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如何找回“消失的课间十分钟”,代表委员来支招 | 两会深读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蒋晓梅 闫芬丽/文 苏华 邹财麟/图

2023年10月,有关“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的话题被社会关注,课间十分钟被贴上了“安静”和“圈养”的标签。2024年自治区两会期间,部分代表和委员展开讨论,探讨如何将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

制约:安全和空间阻碍学生活动

广西的学生课间都在干什么?打羽毛球、跳房子、跳绳、踢毽子、上厕所、打开水……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经过采访,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

▲课间十分钟,南宁市桂雅路小学的同学们来到球场开展体育锻炼。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苏华摄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不少学生提到,课间有诸多规矩。有的学生表示,班主任多次强调,课间只能喝水和上厕所;有的学生则吐槽,课间乱跑和喧闹,班级会被扣分,影响文明班级评比。

▲自治区人大代表,南宁市桂雅路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校长陈一璐。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邹财麟摄

“‘禁足’与‘不允许在走廊或操场追逐、打闹’是两个概念。”南宁市桂雅路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校长陈一璐代表说,她先后在南宁几所学校工作过,学校会针对学生部分风险性行为予以阻止与限制,但不会“一刀切”地限制学生课间活动。

部分代表谈到,课间十分钟消失的背后,主要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南宁市青秀区的一名小学校长坦言,过去学校里学生不多,小学一个年级只有两三个班,有足够的场地让学生在课间玩。现在一个年级有七八个班,校园不具备充分的活动空间,容易出现磕碰,或因打闹引发纠纷。此外,各校的教学楼都是三层楼以上,学生去操场不可避免地需要上下楼,增加了拥挤摔倒的风险。这样的情况,在中大型城市的学校更明显。

探索:课间十分钟“玩”出新花样

1月19日上午,随着下课铃声响起,南宁市桂雅路小学桂花校区顿时热闹起来。一群孩子率先冲出教室,来到走廊、操场等公共区域设置的游戏区,地上用不同颜色画上了各种游戏,迷宫格、跳房子、跳跳乐……

▲课间十分钟,南宁市桂雅路小学的同学们来到室外开展体育锻炼。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苏华摄

陈一璐介绍,10年前,学校在地上设计了英语拼读的游戏,供孩子们课后玩耍。去年10月,课间十分钟的话题引发关注,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也在思考如何引导孩子进行课间游戏。学校除了在操场等公共区域设置安全、有趣的游戏设施,还把走廊利用起来,方便高楼层的孩子动起来。此外,学校严禁老师占用学生课间时间,如果有老师拖堂,学生可以告知教导处。

“学校体育老师自编了一套武术操,时长3分钟左右,同学们‘哼哼哈哈’一下,精神不少。”贵港市东湖小学校长黄东明委员说,这套武术操起初只是一些简易的动作,老师将它与现代舞蹈动作融合编排成操,目前一些学生正在学习。如果学生喜欢,日后会推广至大课间,让全校学生一起跳。

▲自治区人大代表,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党委书记覃鸿。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邹财麟摄

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党委书记覃鸿代表认为,让课间十分钟“活”起来,并不是单纯地把学生请出教室,而是让他们有感兴趣的游戏。学校低年级的孩子曾问老师,目前的游戏都玩腻了,不知道该玩什么。学校进行了一次趣味游戏介绍大会,把老师们小时候玩过的游戏介绍给孩子,孩子们大呼过瘾,如今翻花绳等传统老游戏在学校流行起来。

建议:为快乐课间上“保险”

覃鸿介绍,该校除了常规的班队会、小组讨论等方式,还通过周一晨会的“校园放大镜”和价值观小剧场,将校园里的真实案例通过戏剧展演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常见的校园风险。她认为,应该继续推进校内文体活动中自担风险的探讨,明确在课余时间,孩子运动受伤或发生意外该如何认定责任,减轻校方和家长的担忧,营造宽松的氛围。

▲自治区人大代表,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实验学校教师杨全。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邹财麟摄

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实验学校教师杨全代表表示,可鼓励学生推出有新意的小活动。比如下课后,三两成群猜猜谜语或与同学分享短小的故事等。这些活动不一定要老师去组织或参与,只需平时多加提醒和建议,让同学们互相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陈一璐建议,应在校园里提供安全的活动区域,为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游戏和玩具,让他们可以参与各种体育运动、游戏和活动。同时,也应该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让那些喜欢安静放松的学生阅读书籍、绘画、冥想。

▲自治区人大代表,南宁市第二中学校长黄幼岩。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邹财麟摄

南宁市第二中学校长黄幼岩代表认为,课间十分钟不应该是设计出来的,需求与个性是课间“活起来”的本质,把课间活动交给学生,让学生做活动的主人。学校也应该注意,不要以成人视角或标准去要求学生集体活动,或替代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创新活动,变相挤占学生的课间时间。

“对一些初中生来说,课间十分钟能不能走出教室,他们并不在意。”一名代表在采访中表示,一些初中学生为了回家能轻松点,将课间十分钟用来写作业。因此,“双减”的方向不仅仅只在课堂上,“功夫还要在课堂外”。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梁冰欣 吴思思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杨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