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巫碧燕 唐文勋(实习生)
唇腭裂孩子,被称为“被上帝吻过的天使”,他们需要更多的爱与关怀。
近期,一个叫“坤燕的唇腭裂群观察笔记”的账号,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许多备受唇腭裂患儿家长欢迎的“新手教程”。账号主人坤燕,也是南宁的一位唇腭裂患儿的母亲,她用勇气和信念,书写着母爱的奇迹。

1月20日下午,在广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举行的唇腭裂语音诊疗公益冬令营上,8岁的小冰走上台,用自信而清晰的语音,朗诵他和妈妈最喜欢的画册——《我觉得自己很棒》:
“有些人爱我,爱的就是我现在的样子……”
一旁,39岁的坤燕嘴唇微微翕动,似乎也在跟读,她盈盈笑意里,掩饰不住眼里的泪光。
9年前那个关乎生命的抉择,她依然历历在目。2014年底,坤燕孕21周,她一次又一次地进出B超室,任探照笔在肚子上来回搜索。“严重唇裂,很可能腭裂。”医生凝重地说。
当晚,坤燕彻夜难眠。黑暗中,她感受腹中那个已有胎动的小生命,想起了莎士比亚的格言:“爱,可以创造奇迹。”
“我要生下他!从孕21周到41周,整整20周,初中都没毕业的我,不知疲倦地搜集各种医学资料,从未停止。我成功了!”坤燕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2015年初,小冰降生了,他的唇裂比预想的更严重,即使术后也无法形成吸吮所需的口腔负压,坤燕涨奶到发烧。经受比剖宫产更甚的痛楚后,她给小冰挤出了第一滴奶,用勺子喂到他的嘴里,并坚持了一年零三个月。
“他的豁口太大了,我就用手一点点地捋合,为第一次手术做准备。”坤燕说,新生命的顽强和可塑性总是令人惊喜,手术非常成功。坤燕说:“他是我的奇迹男孩。”
▲小冰喜欢在自家的阳台阅读。受访者供图

唇腭裂的孩子出生后需要多次手术,还要做语音诊疗。
坤燕自学成为唇腭裂的“半个专家”后,小冰4岁便进行了语音的纠正。在这次唇腭裂语音诊疗冬令营上,小冰不但带头上台做了分享,还和大伙聊起了天,变成现场的“社牛”:
“姐姐,这是个纸折的哭脸,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就变成笑脸了”“阿姨,你知道吗?妈妈肚子里的小孩都很宝贵的,如果不要了,多少钱也买不回那个小孩了。所以,我也是很宝贵的”……大家都被小冰的童言童语逗乐了,同时也被他的乐观、自信所打动。
让唇腭裂的孩子坦然地接受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坤燕记得,小冰在4岁生日时,第一次看到自己刚出生时的照片,他问妈妈:“这个小孩是谁?”
坤燕忍着泪水,道出了真相。“我好可怜哦,我那时的嘴巴是裂开的。”小冰的声音瞬间低了下去,坤燕感受到孩子的震惊和难过,自此,她有意识地捧起了绘本,给小冰讲一个个关于爱的故事,告诉他电影《奇迹男孩》里有缺陷的小男孩奥吉是如何克服内心的恐惧,重新找到自信,积极面对生活。
▲坤燕用阅读和陪伴,带给儿子自信和快乐。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巫碧燕摄
5岁生日时,小冰已释然,他会自己翻出旧照,开心地向妈妈强调:“这是我小时候,我已经做好手术了,我现在的嘴唇是平平的了。”甚至,在生日时回顾自己刚出生的照片,已成了一家人不变的“仪式感”。
“被人爱着的人,内心是强大的!”坤燕对此深信不疑。

在这次唇腭裂语音诊疗冬令营上,一位初来乍到的唇腭裂少年,因无法发出一个清晰的音节而总躲在母亲的身后,怯怯地打量周遭。他的母亲自责流泪:“此前不知道需语音治疗,孩子被我耽误了10年。”
坤燕注意到了这位懊悔的母亲,走到她的身边,安慰她:“只要选择了开始,任何时候都不晚。”
▲在广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举行的唇腭裂语音诊疗公益冬令营上,坤燕和家长交流小朋友唇腭裂术后的恢复情况。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巫碧燕摄
坤燕的热心,源于自己的经历。她说:“怀着小冰的那段时间,网络上,许多素未谋面的宝妈给予我鼓励,令我度过了艰难的孕期。”
2015年4月开始,坤燕在网上发布了第一篇文章,鼓励那些决定留下唇腭裂孩子的母亲。她写道:我们都走过来了,我们现在都很好,真的,就像一个个走到山顶的人向后面的人招手说,不用担心,爬上来,这里的风景独好。
小冰也和妈妈说:“妈妈,你一定要告诉那些阿姨,除了治疗时有点痛以外,其他时间还是很愉快的,要好好治疗。”
8年多来,坤燕坚持学习唇腭裂知识,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20万字关于患儿治疗、护理、心理疏导的公益分享文章,她自费到外地参加唇腭裂医疗交流会,购买了数百本绘本,送给需要的孩子,她担任群主的广西唇腭裂互助群,从8年前的几十人增长到现在的两千多人,大家互帮互爱,守望相助。
“让我们都不后悔生下这样的孩子。”坤燕为此努力着。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杨波 黎伊玮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