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陆欣楠 刘豫/文 游拥军/图
在南宁,有不少以“龙”命名的地方,如那龙镇、青秀山的龙象塔、人民公园内的白龙塘……此外,还有不少以龙为主题的民俗活动,这些与龙有关的地名和民俗文化活动,构成了老南宁记忆中动人的邕城往事。
那龙之地真有“龙”
那龙、龙草岭……南宁市有不少以“龙”命名的乡村和山岭,这些地名中“龙”的来由,史上没有确切记载。直到1989年、2001年,考古人员闻讯前往考察,才发现这其中有些地方还真的有“龙”——恐龙。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从广西自然博物馆副馆长莫进尤口中了解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南宁市那龙乡大石村村民在石火岭搞水利建设时,曾挖出一堆类似动物脊椎的“石头”。人们纷纷前来围观,后来,大家就把这些“石头”当废料清理了。
1990年10月,广西自然博物馆和南宁市博物馆等单位联合组成古生物化石发掘队进驻那龙,一场探寻恐龙化石的考古发掘,在石火岭一带展开。
发掘工作结束后,经清点,共获得一条鸭嘴龙的40%骨骼化石,包括头骨、颈椎、背椎、尾椎、四肢、肋骨、坐骨等。其间,还夹杂有少量蜥脚类恐龙化石,这是在我国南方地区首次发现鸭嘴龙,依据这条鸭嘴龙的出土地点,专家将其命名为“大石南宁龙”。
邕城景点藏着“龙”
邕江江畔的连绵青山之中,伫立着一座巍峨的宝塔——龙象塔。记者查询《广西通志·旅游志》了解到,龙象塔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南宁人萧云举考取进士后,担任了吏部右侍郎,他在家乡的青秀山上建了一座9层砖塔,取佛经“水行龙力大,陆行象力大”之义,命名为龙象塔。
▲位于青秀山的龙象塔适宜登高望远。
“青山龙象塔”故事是流传在南宁市青秀山及周边地区的民间故事:明朝万历年间,因萧云举的祖坟葬在凤凰戏牡丹的风水宝地,所以萧云举一直官运亨通。可是凤凰是会飞的,要保萧家子孙富贵,必须设法将凤凰留住,故萧云举出资在青秀山凤翅岭顶上建造了龙象塔。这个传说记录了当地人民繁衍生息的自然环境、民族习俗等丰富的信息。
▲始建于1951年的南宁市人民公园又称白龙公园。
始建于1951年的人民公园,又称白龙公园,因园内白龙塘而得名。白龙塘名称是怎么来的?宋史《舆地纪胜》记载,宋代名将狄青率军南征途中曾在望仙坡上驻扎,他眺见坡下塘边有一呈龙形缓慢移动之白色物象,次日发现此乃白羊一群,像是一条白龙游走,遂以“白龙”命名水塘。
祥瑞芭蕉香火龙
随着龙年春节临近,2月3日下午,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的村民们开始忙着编制芭蕉香火龙,为新春佳节期间舞龙送祝福、祈丰年的民间盛会做准备。壮族芭蕉香火龙非遗传承人周建孟,主持活动的同时,还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介绍芭蕉香火龙的习俗和由来。
▲芭蕉香火龙舞是壮族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
芭蕉香火龙舞是壮族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在青秀区的长塘、伶俐、南阳、刘圩四镇的村屯世代传承。在村民的口中,他们信奉龙来源于这样一个故事:几百年前,几个镇都曾发过洪水。多亏村里一直种着芭蕉树,为大家挡住了洪水,保护了村子。村民们相信,这都是受益于神话传说中的龙王的庇护。从那以后,当地就有了在重要节庆时用芭蕉叶制龙、舞龙的习俗,以此来祈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芭蕉香火龙每节以竹子编织,再用芭蕉绳捆扎,将之连成一体,然后饰上芭蕉壳、扎上芭蕉叶,在龙头、龙身上密插点燃的香火,造型独特、栩栩如生。”在周建孟的介绍中,青秀区长塘镇定西村楞仲坡是芭蕉香火龙之乡,家家户户都会扎龙,人人都能舞龙,芭蕉香火龙的手工制作工艺在这里得以代代相传。
端午逆水赛龙舟
南宁市西乡塘区坛洛镇下楞村的民俗中,端午的“逆水龙舟竞渡”最具特色。据村民介绍,清代下楞村重建码头时,还曾挖出一方石碑,上面可以清晰地看到龙舟赛事的壮观场景。
如今下楞村村民仍对龙舟有着毋庸置疑的爱——在过去的许多年间,几乎每年端午节,这里都会上演龙舟竞渡的大场面。
下楞村的龙船也别具一格,每条长约25米,形如柳叶,每个巷还会根据各自的喜好,做出不同的纹样和标志。造龙舟这门手艺,在下楞村也有着传承。68岁的手艺人梁云辽介绍,制作龙舟一般分为选材、定型、拼接、补缝、喷漆、试水六大步骤。为了检验质量,最后一步是把龙舟放到江中试水。至于龙头,一般都是单独制作,在祭龙仪式时才会隆重登场。
如今,下楞龙舟节已入选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更多人因此得以看到它的传承与新生。
相关新闻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邱晨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杨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