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赵劲松
近年来,“考公”市场的热度持续升温,各种培训机构宣传花样层出不穷,纷纷打出“不过退费”等承诺,但也暴露出违规经营、虚假宣传、诱导办理培训贷款、退款困难等突出问题。2月7日,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对全区公务员考试培训机构发出告知书,要求不得采取不正当价格手段诱导考生报名,不得制作、发布含有“官方指定”“保过”等内容的广告。
为应对国考、省考、选调生等笔试、面试,不少考生都会参加各种培训班、协议班来提高自己的通过率。一些“考公”“考编”的教育培训机构常常使用“名师助阵、快速提分”“不过全退、限时折扣”“一对一个性化辅导”等宣传用语,肆意夸大资质信息和培训效果,误导考生。而其所谓的“名师”可能是刚刚培训上岗的应届生,到了该退款时,被商家以各种理由拖延,甚至人去楼空投诉无门。
2023年5月,南宁的黎先生花1.3万元参加一家培训机构开设的广西事业单位笔试、面试全程协议班,并且与对方签订了协议书,协议书中详细规定了退费的条件、标准及办理流程。他未能成功“上岸”后,即向培训机构提出了退还培训费的申请。然而,至今还没有等到培训机构承诺的全款退费。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发现,投诉“不过包退”式“考公”培训班退费难的学员比比皆是。有教育专家分析表示,学员考试过与不过,这是两个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方面是教,另一方面是学,但“不过包退”的商业模式把过与不过都归于教的一方,相当于给学员开了一张空头支票。
2月7日,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对全区公务员考试培训机构发出告知书,要求培训机构按规定开展培训活动,实行明码标价,不得收取未标明的费用,不得采取不正当价格手段诱导考生报名,不得利用不公平合同格式条款侵害考生的合法权益。
在广告宣传方面,公务员考试培训机构及广告市场经营主体,制作、发布公务员考试培训广告,不得使用或者变相使用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或者形象;不得制作、发布含有“官方指定”“保过”等内容的广告;不得制作、发布对培训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性承诺的广告;不得制作、发布明示或者暗示有相关考试机构或者其工作人员、考试命题人员参与教育、培训的广告;不得制作、发布利用科研单位、学术机构、教育机构、行业协会、专业人士、受益者的名义或者形象作推荐、证明的广告;不得制作、发布含有虚构师资实力、捏造资质荣誉、夸大培训效果等各类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的广告;不得贬低其他培训机构。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唐海波 梁冰欣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杨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