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黄乒宾
2月13日,由河池市宜州区迎春非遗技艺炫、美食体验活动在刘三姐音乐喷泉广场举行,“宜州制陶技艺”“宜州白饼制作技艺”“三姐香粽”“刘三姐歌谣”“宜州彩调”“宜州渔鼓”等多个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县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现场炫技,并向感兴趣的人们传授技艺。
▲人们在“三姐香粽”体验区学习包粽子。本文图片均为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黄乒宾摄
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宜州彩调”的传承人程荣亮和韦梅珍表演了彩调剧《王三打鸟》的片段,引来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很多人举着手机拼命往前面伸。59岁的韦梅珍告诉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彩调不仅有唱词,还有丰富的肢体动作,步法、亮相、转身、扇花、手花形式多样。她和60岁的程荣亮都来自素有“彩调之乡”美誉的宜州区洛东镇,自小相识,从十几岁开始搭档表演彩调,后来一起加入了洛东彩调团,表演彩调至今已有四十多年。她收了一群小徒弟,就是为了把彩调传承下去。
▲“宜州彩调”的传承人程荣亮和韦梅珍表演了彩调剧《王三打鸟》的片段。
“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弯又多……”国家级非遗项目“刘三姐歌谣”的传承人谢庆良和女搭档黄淑芝表演了一首又一首的山歌对唱。他还请观众现场命题,自己则围绕题目即兴编词演唱。唱罢山歌,他表演了用树叶吹奏山歌的绝技,流畅悦耳的旋律,引得一些观众好奇地凑过去反复看那片树叶,并询问它有何特别之处。
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宜州渔鼓”是宜州地方戏曲、民歌逐渐融合演变而成的方言说唱艺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最有特点的是,碟子和筷子也是“宜州渔鼓”的道具之一。有小女孩对渔鼓感兴趣,传承人刘焕姣、黎焕菊把渔鼓挂到小女孩身上,教她拍打的手法,并传授打碟子技巧。
▲“宜州渔鼓”的传承人在教小女孩打渔鼓。
76岁的县级非遗项目“宜州制陶技艺”的传承人颜福多带来了陶艺制作设备,展示陶艺制作的基本技能。广西也是陶器发源地之一,共发现宋代窑址60多处,宜州的有窑头堡窑、德胜窑。颜福多从15岁开始学习制作陶器,从此以制陶为业,至今已有61年。他告诉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当天他带来的作品中,自己最满意的是一个“刘三姐”粗陶花瓶,瓶身烧铸着刘三姐与“桃李罗”三秀才对歌的场景,它曾在河池市的一次手工艺品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如今,他在自己的手工坊里带徒弟,希望能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宜州制陶技艺”的传承人颜福多展示“刘三姐”粗陶花瓶。
据宜州区刘三姐文化传承中心主任韦耀华介绍,目前宜州区共有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2项市级非遗项目、37项县级非遗项目。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丁春霞(见习)
校对 李凝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刘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