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银桐路一家店铺内,黄素娥老人静静地坐在小板凳上制着竹编。在她的身旁,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竹编,既有日常生活用品如竹篮、斗笠,也有造型精致的摆件如秋千、房屋。
这位年近80岁的老人,手法娴熟,从地上捡起一根细长的竹篾,轻轻弯折,随后灵巧地穿插、压紧、剪断,不一会儿,一个古朴的竹编箩筐便在她的手中诞生。“这个箩筐稍后要粘上彩花装饰,用于一场跳舞演出。”黄素娥笑着对记者说,“前几天,还有商家向我预定了100多个竹灯笼!”
▲黄素娥正在制作竹编箩筐。
黄素娥来自鱼峰区里雍镇,自幼跟随爷爷学习竹编技艺。她回忆:“我从5岁多就开始学竹编了,长大后务农了一段时间,后面身体不好,就重新开始做竹编,至今已有20多年了。”
▲黄素娥正在店中制作竹编。
从最初在拉堡镇摆摊,到后来在柳州市区开店,黄素娥见证了市场的变迁与匠心的价值。传统竹编多以实用性为主,黄素娥则顺应年轻人的喜好,制作了颜色鲜艳的竹编背包、印有卡通图案的竹筐等作品。
▲色彩鲜艳的竹编手提包。
2016年,黄素娥荣获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竹编)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生活对竹编的需求逐渐减弱,除了箩筐和簸箕等传统实用品外,其他竹编品类市场并不乐观。
▲印有卡通图案的竹编筐。
尽管面临传承的困境,黄素娥却从未放弃。她多次受邀前往外地参加展览,并走进小学课堂传授竹编技艺。在她看来,竹编传承最难的点不是技术,而是兴趣。她曾遇到过一位市民,在观看了她的作品后,购买了竹篾和成品回家研究,最终也制作出了精美的竹编作品。
▲制作完成的竹编。
“虽然传承之路很难,但只要还有力气,我就会一直做下去。”黄素娥的话语中透露出对竹编艺术的感情与信念。手中的编织工作一刻不停,是她对这份执着的最好诠释。
编辑 肖海燕(见习)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