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郭燕群 刘冬莲
从螺蛳粉到甘蔗林,八桂大地上蓬勃生长的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助推包括“桂字号”在内的诸多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多名在桂全国人大代表和住桂全国政协委员为家乡“宝藏”产业代言,聊家乡特色、谈家乡发展,同时也为产业振兴、乡村振兴鼓与呼。
一产牵手二三产 “甜蜜产业”为生活增甜
“没想到吧,芒果还有这些附加值。”这次赴京参会,来自“中国芒果之乡”——百色市田东县的全国人大代表陆弟敏特地带了芒果的衍生产品,包括芒果饮料、芒果干、芒果醋等。
陆弟敏介绍,芒果是百色的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之一,2023年,百色芒果种植面积达136万亩,产量达113万吨,产值达60亿元。当地以芒果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有力地帮助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田东县芒果精深加工企业生产线。黄尚展摄
陆弟敏主要从事芒果品种收集、新品种选育和新技术集成工作,是一名地道的“芒果医生”。在履职调研中,他发现百色芒果种质资源非常丰富,但还没有形成集中收存和科学开发利用,资源优势亟待转化为生产优势。为此,他曾在全国两会期间提交关于创建国家芒果种质资源圃的建议,并获得国家各部委的支持和采纳。
“现在,田东国家芒果种质资源圃已基本建成,我们今后将更加注重国内外优良芒果品种的应收尽保,并对这些芒果品种进行综合评定和科学开发利用,加快培育出优良新品种,解决我国芒果种业的‘卡脖子’问题。”陆弟敏说,国家芒果种质资源圃的建成,不仅服务全国芒果产业提档升级,还能辐射带动东盟各国共享芒果产业发展成果,意义深远。
如今,田东的芒果有桂七等40多个品种,良种覆盖率达100%。百色当地还围绕芒果产业链做文章,一产牵手二产和三产,实现芒果深加工、物流、销售、休闲旅游融合发展。
现代海水养殖 盐碱地变身“聚宝盆”
赴京参会前夕,东兴市江平镇潭吉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家科代表用手机给记者展示了几个短视频。视频记录了今年2月,村民在村水产养殖基地捕捞水产品的现场,只见网兜捞上来的斑点叉尾鮰活蹦乱跳、生猛肥美。“这里原来是一片盐碱地,现在我们村利用它来发展特色海水养殖,以鱼虾为主。”他对着视频比划着介绍。
陈家科说,视频中这个发展势头迅猛的水产养殖基地,过去曾是荒废多年、无人问津的盐碱地。由于靠近海边,潭吉村有近千亩的农田是盐碱地,农作物产量低,不易存活,不少村民日子过得紧巴巴。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村委班子多方走访调研、参观学习、征集意见,把全村的发展希望聚焦在了盐碱地上。他们动员村民以“小块并大块”的方式流转闲置的盐碱荒地,开发建成养殖塘。通过土地流转及资金入股,潭吉村开启了“合作社+基地+公司+养殖户”的发展模式,带动村民发展海水养殖,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潭吉村的渔业养殖基地。 受访者供图
陈家科介绍,目前潭吉村正逐步将养殖塘改造成小棚、圆桶的高密度养殖,节约土地使用,更好地稳定养殖产量,同时也在发展边贸+旅游的特色产业。“2023年,潭吉村集体经济收入41万元。我们希望逐步转型升级传统渔业,走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道路,帮助农户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小而精”“小而美” 亦能做大特色产业市场
自治区工商联副主席杨英委员2003年来柳州创业、经商,柳州已成为她的第二故乡。今年全国两会,她带了多种口味的螺蛳粉到北京,要推介给更多人。
杨英记得,初到柳州,在街头吃螺蛳粉,这款和重庆酸辣粉一样酸辣口味的小吃便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当时螺蛳粉还没有现在这么火。
2015年,柳州的袋装螺蛳粉销售收入仅5亿元。“到了2022年,预包装柳州螺蛳粉销售收入182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35倍多。”杨英感慨,她在柳州打拼,见证了柳州螺蛳粉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程,也看到“柳州螺蛳粉+”的带动效应。有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柳州螺蛳粉产业带动的竹笋、豆角、螺蛳、木耳等原材料基地规模达55.2万亩,一大批人因此增收致富。
“螺蛳粉一开始也是小产业,但从政府到民间都找准了方向、铆足了劲头大力发展,最终使螺蛳粉在小吃界出圈,在米粉这一细分领域登顶。”杨英说。
杨英说,在制造业领域,有一类企业在外人看来毫不起眼,却在细分领域拥有绝对话语权。这类企业专注主业,将资源集中于细分市场,通过“专、精”的发展模式取得行业竞争优势。她认为,没有大产业的地方可参考借鉴此类模式,根据自身资源禀赋集中资源发展一批小而精、小而美、有特色的产业,进而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地方特色产业 在求新求变中突围
今年全国两会前夕,广西三环陶瓷专门为两会接待而设计、生产并交付了一批日用陶瓷产品。
作为北流陶瓷的龙头企业,三环陶瓷生产的日用陶瓷,75%用于出口,也曾经多次承担国宴用瓷、国礼用瓷生产任务。近几年来,由于产业持续萎缩,北流产区从产量到产值在全国陶瓷主产区的排名下滑,包括三环陶瓷在内的许多北流陶瓷生产企业一度面临困境。
▲陶瓷产业自动化成型生产线。受访者供图
“陶瓷是我们的特色产业,很多企业深耕陶瓷领域多年,不愿轻易离开这个产业。”广西三环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陈诚代表说,要突围,就需在守住陶瓷产业的基础上创新求变。例如,用科技赋能产业发展,通过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共同研发新产品,增强传统陶瓷的核心竞争力。
经过科技创新,三环陶瓷在做好传统日用陶瓷的基础上,已经进入先进陶瓷新材料领域,开辟新赛道。北京国二招宾馆为今年全国两会订购的陶瓷产品,正是陈诚所在企业研发的新产品——“三高瓷”(高透、高强、高白)。
结合企业转型经历,陈诚认为,各级政府可为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牵线搭桥,促进先进科技项目在民营企业落地生根。这两年文旅产业火爆,北流通过建设陶瓷小镇发展陶瓷工业旅游,打造陶瓷生产、工业旅游、文化研学基地,带动相关陶瓷产品的消费,反过来也促进了陶瓷产业的发展。“这些做法,或许能为面临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的地方,提供持续发展可借鉴的经验。”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丁春霞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杨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