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伊始
身边咳个不停的人又多了
一度被人类遏制的百日咳
又大有卷土重来之势
3月30日
#百日咳今年已致13人死亡#
引发热烈讨论
前两月病例是去年同期23倍
还有13例死亡
何为百日咳?根据国家疾控局近日发布的百日咳健康知识问答,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病程较长,典型病例可表现为持续2至3个月的咳嗽,无免疫史的婴幼儿发病风险较高。
深圳市儿童医院感染科主任邓继岿表示,百日咳的典型症状是“无热咳嗽”,即患者往往不发高烧,伴随痉挛性咳嗽和鸡鸣样回声。尤其是婴儿感染后,症状多不典型,易出现气促、呼吸暂停、呕吐等,出现以上症状要及时就医排查,以免延误治疗。
据国家疾控局官网定期发布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2024年1月1日-2月29日,全国报告百日咳32380例,是2023年同期(1421例)的近23倍。
此外,2024年1-2月的3万余百日咳病例中,还出现13例死亡。其中,1月死亡人数为5人,2月死亡人数为8人。
▲截图来源: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网站
据报道,多名感染科、呼吸科医生表示,近年来,全球百日咳的发病率确实呈现升高的趋势,这也被专家称为“百日咳再现”。2017年以来,我国百日咳发病率也有上升趋势,其中青少年及成人发病率显著增高,但婴幼儿仍是百日咳高发人群。
专家指出,百日咳疾病迁延可长达2-3个月,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和痉咳终止时出现鸡鸣样吸气吼声是百日咳的特征。如果咳了一个月还没有好,同时也排除哮喘、肺部炎症等原因,结合临床检测等手段,可以考虑是否为百日咳。
为何出现“高龄化”?
百日咳为何出现“高龄化”?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张国良表示,目前中国使用的百白破疫苗仅可用于7岁以下儿童,7岁及以上的青少年和成人暂无可用的预防百日咳的疫苗。
但是儿童时期接种疫苗产生的保护性抗体,其保护作用随着年龄增长而减退,因此,青少年及成人也可患上百日咳。细菌抗原的变异也会导致原有疫苗的失效。检测技术的提高也是百日咳检出率增加的一个因素。
张国良指出,有些患者症状不典型,容易被漏诊,因此未能得到及时的、更具有针对性的治疗,以致病程迁延。这也是造成疾病被传播的原因之一。
此外,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近日透露,百日咳在我国的发病率这几年出现明显上升,他指出:“当前我国的百日咳防控应当引起重视。”
有孩子咳到眼睛出血
出现这些症状要注意
据报道,有孩子因为咳嗽太厉害,导致眼睛球结膜出血、眼周淤血,最终确诊百日咳。
典型的百日咳杆菌感染分为3个阶段:卡他期、痉咳期,以及恢复期。如果不干预,3 个阶段加起来通常要持续 100 天左右。
卡他期:持续时间 1~2 周
“卡他症状”(Catarrh)是指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症状。百日咳的卡他期表现类似普通感冒,包括全身不适、打喷嚏、流涕、咽痛和轻度咳嗽,可能出现轻度体温升高,但高热并不常见。能提示百日咳的两种早期临床为“过度流泪”和“结膜充血”。
▲图源科普中国
该期排菌量达高峰,具有极强传染性,但由于临床表现不具特异性,很少会怀疑百日咳。此外,小婴儿可能不会经历卡他期,或者这个阶段会很短暂。
痉咳期:不干预可持续2~3月
痉咳期会在疾病的第2周开始,标志性症状为“痉挛性咳嗽”,即一次呼气过程中出现一连串的、严重剧烈的咳嗽。
这种快速而连续的咳嗽,有时患者会咳得面红耳赤、弯腰弓背,也有咳得呕吐甚至晕厥,还有的孩子咳得眼睛出血。
虽然昼夜都可以咳嗽,但夜间可能咳得更厉害。剧烈咳嗽后,可能会有一阵倒吸气,发出鸡鸣样尾音。在两次痉咳间期,但患者通常感觉其他方面良好且症状很少。
新生儿及<6月龄婴儿:痉咳后容易发绀(嘴唇、手指、脚趾蓝蓝的)、呼吸暂停、惊厥、心动过缓或心脏停搏。
青少年或者成人(成人也可能得百日咳):常无典型痉咳症状,而是表现为阵发性咳嗽和暂时性咳嗽缓解交替。
恢复期:1~2 周或更长
咳嗽频率和严重程度逐渐降低。
百日咳的并发症,以肺炎最常见,多见于新生儿及<6 月龄的婴儿,也可并发肺不张、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肺动脉高压、窒息,以及百日咳脑病。
不过,许多百日咳杆菌感染者没有症状。一项研究发现,百日咳病例的家庭接触者中,多达 56% 的实验室确诊感染者没有症状。
一般而言,婴幼儿症状较重,容易引起并发症和死亡。而长期咳嗽也可能导致儿童、青少年和成人长时间无法上学或工作。
百日咳发病率为何上升?
对于百日咳发病率上升这一现象,航空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窦志芳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疫苗免疫效力持久性不足。人体可通过自然感染或接种疫苗获得对百日咳的免疫力,但这两种途径获得的免疫力都不能持续终生。
研究发现,通过接种疫苗产生的百日咳特异性抗体一般持续4~12年。青少年、成年人疫苗效力下降后,可能再度感染。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组织修订的《百日咳诊疗方案(2023年版)》指出,百日咳发病年龄高峰已从婴幼儿转移至青少年及成年人。青少年、成年人免疫系统相对成熟,患病后症状往往不明显,从而可能成为隐匿性传染源,感染婴幼儿。
二是近年来诊断标准不断改进、监测系统更加完善。相比于之前通过细菌培养、PT抗体检测,目前百日咳的诊断还纳入了核酸检测,有条件诊断的医院或机构显著增多,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病例数增多。
专家建议做好这几点
百日咳虽然可防可治,但在发病率急剧上升的情况下,仍潜藏公共卫生危机。窦志芳表示,成年人患病后可能症状较轻,一段时间后可自然好转,但对于脆弱的婴幼儿来说,百日咳有着不小的杀伤力。
一方面,百日咳的特点是咳嗽剧烈,这可能引发面部、眼睑浮肿,眼结膜出血等。
另一方面,咳嗽持续时间很长,过程中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炎、百日咳脑病、低氧血症等,有致死风险。窦志芳强调,应重视百日咳的日常防范,集大众之力缩小感染范围。她建议做好如下几点——
婴幼儿规范接种。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及时接种疫苗是防控百日咳最基本的免疫策略。针对百日咳预防,我国当前使用的是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百白破疫苗),总共包括4剂次接种,分别在3月龄、4月龄、5月龄、18月龄。家长应遵从疫苗接种规范,按时带孩子完成全流程接种。
及时诊断和隔离。无论成人还是儿童青少年,咳嗽持续2周以上、伴有痉挛、程度剧烈,尤其是咳得整夜睡不着觉、眼睛充血,或身边有类似病例后自己突发咳嗽,应主动前往医院。确诊后要及早隔离,切断传染源。
易感人群做好日常防护。小孩、年老体弱者、孕妇等易感人群在百日咳流行季,尽量不要到人员密集的地方,在公共场所注意戴好口罩,避免跟咳嗽患者接触,室内经常开窗通风,同时保证勤洗手、适当锻炼、清淡饮食,以提高自身抵抗力。
窦志芳表示,目前我国的百日咳疫苗仅覆盖7岁以下儿童,考虑到发病率再度上升的问题,《百日咳诊疗方案(2023年版)》已提出,“若有流行时易感人群仍需加强接种”。未来,必要时拓宽疫苗接种人群或是防范的重要举措。
来源:齐鲁晚报综合央视网、北京时间、环球时报健康、国家疾控局官网、新华社、中新网、科普中国、央视新闻、新京报等
编辑 肖海燕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李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