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艺 闫芬丽/文 何定坚/图
【编者按】
“纸钱换鲜花”“丝带寄哀思”“电子礼炮取代烟花爆竹”……清明节到来,自治区民政厅发出绿色祭扫倡议。近年来,随着绿色、文明祭扫新风尚的盛行,能缓解墓穴供需矛盾的节地生态葬也成为殡葬业的“潮流”,且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今日南国早报推出特别报道,讲述绿色殡葬深入人心的故事,聚焦生态葬的发展与推广,促进绿色环保祭祀风尚的形成,敬请垂注。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清明节,不少人预约了祭扫。其中,有些市民祭扫的目的地是花坛、树木甚至大海。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节地生态葬,海葬、树葬、花坛葬等回归自然的生态葬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几名南宁人向记者讲述了已逝亲人回归尘土的故事。
▲清明节到来,各大墓园提倡绿色祭扫。
让儿子与花树同眠
希望继续做“花美男”
3月28日,第十二届广西节地生态安葬活动在百色、南宁、柳州等12地同步举办,共安葬2316具骨灰。在南宁市人文纪念园,多具市民的骨灰通过花坛葬的方式,入土为安。
花坛葬是一种不保留骨灰、不独立占用墓位的生态节地葬式。用于花坛葬的骨灰坛,由特殊的可降解材料制成,埋入花坛后,会在数月内溶解,逝者将与大地、鲜花融为一体。当天,市民郑女士的儿子就通过这样的方式,告别亲人,在蓝天白云下,与花树同眠。
在仪式现场,工作人员在最后放飞了不少蝴蝶,寓意着逝者安息。蝴蝶飞出来后,正好有一只停在了郑女士献给儿子的花束上,这让本来就强忍泪水的郑女士,眼泪再次夺眶而出。她说:“蝴蝶停在我的花上,就像是儿子来看我们了一样,太有意义了。”
郑女士解释,儿子生前是个帅小伙,还喜欢旅游,后来因为疾病变得十分消瘦。儿子过世之后,她和儿媳妇决定用花坛葬的方式安葬他。“把他埋葬在一个漂亮的地方,希望他依旧帅气,可以继续与美为伴。”郑女士说。
“我母亲生前热爱大自然,也不在乎是否有墓位或是墓碑,我想让鲜花伴她长眠。”在活动现场,市民王先生这样解释他为母亲选择花坛的原因。还有逝者家属表示,葬在花坛里,经过几个月的降解,骨灰就会融入泥土,回归大自然,“就像人回到了最初的地方”。
▲鲜花祭扫思故人,绿色环保。
把亲人葬在崖坡边
想他时可随时去看
不久前,市民黄先生将寄存在南宁市人文纪念园(马岭公益性公墓)的父亲骨灰请了出来,在墓园入口处的崖坡葬区域入土为安。整个过程简单,黄先生和亲人们带着鲜花和父亲生前最爱喝的酒水,就完成了这次“迁坟”。
崖坡葬是南宁市人文纪念园结合广西壮族古老的崖葬方式,充分利用公墓“边坡”的土地资源,创新推出的一种生态节地葬的方法。
黄先生是浦北人,他父亲去世已有十多年。此前,他父亲的骨灰一直寄存在墓园,他也曾想带回老家,按照农村传统的土葬方法下葬。但他父亲生前一直希望子女不要太操劳他的身后事,同时也为了方便后辈祭拜,家里人最终一致选择了崖坡葬。
黄先生说,最重要的是,这样父亲就“留在”了南宁,只要想他了,随时可以去看望,“这也是用最自然和亲切的方式怀念他”。
受父亲的影响,正值壮年的黄先生也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身后事,他觉得留给孩子、家人的不应该是一座冷冰冰的坟墓,而是做人的道理和善良的内心,他去世后也会回归自然,与大海相拥,换种方式与家人温柔相伴。他甚至设想过孩子们的祭扫场景:如果想他了,就去海边,踩着细沙,踏着海浪,尽情共舞。黄先生说:“人活着的时候就应该多陪伴,人走了不要给晚辈增加负担。”
▲崖坡葬。
将父亲骨灰撒树下
落叶归根且留温柔
市民莫女士的父亲去年过世后,骨灰一直寄存在南宁市人文纪念园。莫女士说,父亲过世后,母亲难掩悲痛,作为独生女的她一手包办了父亲的身后事。
莫女士说,父亲生前乐观豁达,勤俭节约,主张“生前尽好孝道,身后丧事简办”,他一直都要求莫女士花最少的钱、用最简单的仪式安排他的身后事。
逝者得其所,生者了无憾。在充分尊重父亲意愿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莫女士计划用树葬的方式让父亲入土为安。她介绍,树葬是以认养绿地的办法,植一棵树木,将亲人的骨灰撒在树下,代表“落叶归根”,费用2000元左右,也符合父亲的要求和自己的预期。
莫女士说,她上学时曾读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里面有一句话让她印象深刻:“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在莫女士的想象中,代表着父亲的那棵小树苗会茁壮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当后辈们去探望时,会为他们投下一片荫凉,就像小时候父亲粗糙的手轻轻拂过她的脸颊一样,留下一片温柔。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树葬。
相关文章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梁冰欣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杨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