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艺 陆欣楠
5月18日,南国早报记者了解到,广西目前有64万多名持证的肢体残疾人。近年来科技的不断发展,为这些残疾人的康复带来了新的机遇。
免费安装假肢
今年48岁的残疾人梁先生(化名)十几岁时因事故导致右手臂截肢。2023年,他在自治区残联提供的补贴下,安装上了可以利用肌肉信号控制的假肢。从此,他可以做抓握动作,也能拿着锄头下地干农活了,生活有了很大改变。
▲肢残人士梁礼军用健全的左手,通过神经信号传感器控制仿生手。 南国早报记者 巫碧燕摄
梁先生还曾体验过市面上比较先进的一款智能仿生手,这款假肢使用了神经信号传感器和神经信号AI智能识别技术等,每个手指头都可以独立做动作,功能强大,可实现握笔、端杯子喝水等手部精细动作。
记者从广西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了解到,自治区残联有残疾人精准康复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服务项目,为所有持证残疾人提供基本型辅具。其中肢体残疾者,通过该项目能享受免费安装假肢矫形器等福利。“十三五”期间,该项目共为23.6万名残疾人提供免费辅具实物适配服务,涉及151种基本型辅具。残疾人只需持残疾人证到当地残联登记需求,如符合要求即可享受补贴。
科幻电影照进生活
5月17日上午,在自治区江滨医院,一名因脊髓损伤而无法行走的残疾人正在下肢步行康复机器人的帮助及治疗师的指导下,努力调整走路的姿态。
▲一名残疾人在下肢步行康复机器人帮助下进行康复锻炼。 南国早报记者 何定坚摄
该院物理治疗科主管康复治疗师张月介绍,这是国内目前最先进的康复机器人之一,能够精确模拟人体运动,在进行肌肉锻炼、调整步态等方面有很好的康复效果。此外,以往在科幻电影中出现的外骨骼,现在也以康复机器人的身份,出现在肢体残疾人生活中。
张月介绍,她的一名病人3年前因车祸脊髓损伤,胸口以下都失去了机能。这名病人传统的康复手法加上康复机器人的帮助下,已经重新站了起来。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从自治区科技厅了解到,广西针对偏瘫、脑卒中患者下肢行走康复训练的需求,开展了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研究。一名开颅和左腿骨骼手术患者,入院时徒手肌力4-,徒手站位平衡不足1级,无法站立行走。经过2周的外骨骼康复训练后,其徒手肌力4+,徒手站位平衡2级,能够独立步行并顺利出院。
2023年以来,自治区残联实施“辅具服务八桂行”,开展“惠残工程”假肢矫形器和助听器适配、听力关怀等辅具适配公益性项目,推动高科技辅具适配进校园、进边关、进帮扶村,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给予重点倾斜,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残疾人辅具事业发展,已为4万多名残疾人提供免费辅具适配服务。
相关新闻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梁冰欣 丁春霞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杨波
审核 王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