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罗贝尔
红星村、文明村、幸福村、文化村、团结村、平等村……在广西,有一类村庄的名字,或藏着一段让后代铭记在心的历史,或是表达对富足安宁生活的憧憬。村庄名字的背后,承载着村民的乡韵乡情,留下了许多不可磨灭的故事和记忆。
因革命故事得名
让后代铭记历史
南宁市邕宁区百济镇有一个名为红星的村庄。它原名那礼乡,是百济镇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村。1944年,灵西游击队为避免遭到敌人突袭,改变路线经过那礼乡,在历次战斗中,有70多名游击队战士、地下工作者、民兵壮烈牺牲。1958年,为了纪念灵西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那礼乡改名为红星村,寓意“红星闪闪”。
“为了让后代铭记这段革命历史,村里起名相继以红星命名。”红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荣赤感慨道,上世纪60年代初,该村的华通小学堂更名为红星小学。如今还成立了红星志愿服务队、红星篮球队、红星文艺队等,让子子辈辈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南宁市邕宁区百济镇红星小学。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因一块牌匾得名
现如今人才辈出
在南宁市隆安县屏山乡文化村村民许武平家中,摆放着一件祖传宝贝——一块横木匾。这是许武平高祖父许朝政获得的荣誉,虽饱经岁月风霜,但“成均进士”几个字仍凸显庄重,两侧雕刻的繁体文字也清晰可见。据当地人介绍,文化村美名的故事由此而来。
▲许武平高祖父获得的牌匾。
5月17日,隆安县屏山乡文化村委委员梁如明向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介绍,文化村原名盛村,据老一辈记载,当时许朝政赴万承州府应考并考取了功名,州官还亲自将上好楠木做的牌匾送到他的家中。为了勉励后代勤奋读书,该村就把名字更改为文化村,一直沿用至今。
梁如明说,如今文化村村委会成立了助学基金会,对每年考上大学的农家子女资助1000元至5000元的奖学金。“近3年来,村里每年都有考上985学校的大学生,去年村里就有20名学生考上本科。文化村人文蔚起,成了名副其实的文化村。”
因生活富足得名
幸福感越来越强
今年85岁的黄茂生是玉林市兴业县城隍镇幸福村的“百事通”。据黄茂生回忆,上个世纪50年代,城隍镇原叫永红公社,永红公社成立高级社后,当地福地村的村民们辛勤劳作种植水稻,使得福地村在全公社种植稻谷产量排第一。“当时福地村缴纳公购粮也是全公社最多的,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因此把福地村改名为幸福村。”
▲玉林市兴业县城隍镇幸福村的广藿香种植基地。
“每年11月,幸福村广藿香种植基地满是藿香的芳香气味,基地亩产500公斤左右,每亩收入可达5000元以上。”幸福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何时荣告诉记者,近年来,幸福村大力发展广藿香、八角等产业,经济效益非常可观,特色产业成为村里一张亮丽名片。此外,幸福村太平坡的耕地通过撂荒地整治,盘活荒地约280亩,通过开荒种田,让村民自家门口种出满满的“幸福”。
广西地名档案馆有关负责人介绍,红星村、幸福村、文化村等类型的地名多为寓托性地名。因美好祈愿而得名的地名广泛分布在广西各地,是一种将传统心理转化为地名的文化形式,表达人们对百业兴旺、人口繁盛、生活富裕的追求和愿望。
相关链接: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梁冰欣 肖海燕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