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张文卉
6月6日,2024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广西主场活动在防城港市举行。据悉,今年1~5月,全区海洋经济增速明显,主要经济指标延续回升向好态势。广西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占比达到94.5%,海洋总体综合指标持续领跑全国。
▲主场活动表演。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张文卉摄
主场活动现场发布了《2023年广西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全面展示了广西管辖海域的生态状况及其动态变化。
据悉,广西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区面积共1682平方千米,实现了我区生态功能重要区域、生态极脆弱区域的全覆盖保护。监测结果表明,近五年来,广西海洋生态基础状况总体稳定。2023年,涠洲岛共发现造礁石珊瑚10科20属28种,硬珊瑚覆盖率和补充量较高,未发现大面积白化珊瑚;山口和北仑河口红树林生态系统林面积分别为919.57公顷、1062.60公顷,均记录有真红树植物12种和半红树植物6种,红树林生长状态良好。
▲北海涠洲岛。(资料图)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邹财麟摄
2019年至2023年,广西在北部湾共获批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9个,总投资35.45亿元。累计整治岸线177.45千米,修复滨海湿地2274.87公顷,其中营造修复红树林1370.79公顷、修复珊瑚礁30公顷。此外,响应国家“双碳”战略部署,摸清山口红树林、北仑河口红树林、铁山港海草床、珍珠湾海草床等调查区域碳储量本底情况,搭建广西(中国—东盟)蓝碳交易服务平台,完成广西首宗蓝碳交易。
当天,防城港市、北海市、钦州市海洋局现场签订《广西沿海三市海洋行政执法合作协议》。防城港市海洋局就西湾红沙环海堤生态化建设案例进行了主题宣讲和经验分享,该案例在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案例中入选全球案例。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钟亮 邱晨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杨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