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完成30公顷珊瑚礁生态修复项目!广西“珊瑚奶爸”在涠洲岛海底种珊瑚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张文卉

珊瑚是海洋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5年开始,广西大学在北海市涠洲岛开展珊瑚礁保护与修复工作,迄今已完成修复珊瑚礁面积30公顷项目。科研人员在海底如何种珊瑚?珊瑚礁的保护和修复是怎样进行的?6月8日世界海洋日到来之际,广西大学涠洲岛珊瑚馆在涠洲岛上开展珊瑚认养、种珊瑚等活动,记者跟随“珊瑚奶爸”——广西大学涠洲岛珊瑚馆馆长黄雯一行,探秘海底种珊瑚全过程。

.

.

市民认养的珊瑚苗

安家于海底珊瑚床

种珊瑚的地方位于北海涠洲岛北部海域一公里外,这片有着6米深左右的海域,有30公顷的人工珊瑚。6月7日下午,记者跟随黄雯一行来到种珊瑚的地方。这次,他们要将市民认养的20多株珊瑚苗,“种”到4个红色浮标的中间海域海下珊瑚床上,让它们在这里“安家落户”。

工作人员杨钦康穿上潜水服、背上氧气瓶,率先跃入海中,准确找到需要补种的珊瑚床,然后用浮球在海面上确定好方位。黄雯和工作人员季相辉带着用废弃蚝壳制成的苗托,先后潜入海底。

市民认养的珊瑚苗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张文卉摄。

带着重量超过25公斤的装备,下潜至大概6米深的位置,一张张巨大的珊瑚床映入眼帘,珊瑚床上是无数个正方形的底座。只见黄雯将苗托稳稳地固定在底座中,在生长过程中珊瑚苗会与礁体牢固结合,最后形成珊瑚礁。

因为珊瑚生长在水体的底层,所以这种珊瑚床的培育方式可以更好地抵御风浪,这也是广西大学海洋学院独有的发明。

定期潜海观察 守护珊瑚生长

“移植珊瑚,这只是其中的一环。”完成珊瑚固定一个多小时后,氧气瓶快耗尽时他们才浮出水面。黄雯告诉记者,珊瑚的种植包括选种、育苗、建设苗床等复杂的工作流程。珊瑚移植一周以后,他们还要定期下海观察,直到珊瑚苗与礁体牢固结合,足以抵抗海水的冲击,才算移植成功。

为及时了解珊瑚的生长情况,及时补种珊瑚,黄雯和小伙伴们经常要在海中浮沉、观察,看珊瑚是否还在珊瑚床上、有没有被渔网挂住等,常常在海中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有时,他们会遇到一些难以预料的突发状况。黄雯说:“有一次我在海底巡查珊瑚时被海流冲走,他们找了好久才把我找到。”对此,负责开快艇的刘权伟说:“每次出海,我必须安全地把他们带回来。”

▲工作人员带着珊瑚苗准备潜海。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张文卉摄

让黄雯欣慰的是,目前珊瑚苗长势很好,甚至长出了新的幼苗。在色彩斑斓、形状各异的珊瑚群中,鱼儿自由自在地穿梭游弋,水草柔柔地漂浮,虾蟹盘踞其中。“刚才还看见一条老鼠斑游过。”黄雯说,各种海洋生物的回归,在证明珊瑚开始发挥它们的生态功能。

白化珊瑚减少 海底森林重现

在海洋中,珊瑚礁占据的面积不到0.2%,但它就像陆地上能聚集鸟、兽、昆虫等动物的树林一样,能为25%的海洋生物提供觅食、繁衍场所;同时还能削弱风浪,保护海岸与海岛,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

据悉,广西90%以上的珊瑚分布在涠洲岛,目前已探明的珊瑚分属26属43种,是广西沿海唯一的珊瑚礁群,也是广西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受到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影响,全球珊瑚白化现象日益严重,涠洲岛的珊瑚亦未能幸免。不过,这种状况已得到改善。6月8日,在涠洲岛北部海岸线的沙滩上,记者看到一层厚厚的珊瑚石,黄雯说:“近年来,白化的珊瑚大量减少,珊瑚石也随之减少了。”

▲黄雯在海底珊瑚床进行珊瑚修复工作。广西大学涠洲岛珊瑚馆供图

据介绍,自2015年开始,广西大学在涠洲岛开展珊瑚礁保护与修复工作,在海底人工种植珊瑚,黄雯也因此被称为“珊瑚奶爸”。2024年初,由北海市政府和涠洲岛旅游区管理委员会主持、涠洲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建设、广西大学牵头施工的北海市涠洲岛北部珊瑚礁生态修复项目顺利完成,目前已进入三年管护期。苗床上珊瑚苗长势良好,已增长十余倍。该项目修复珊瑚礁面积30公顷,投放人工礁体1400个、珊瑚苗床120个,移植珊瑚苗8万余株。

珊瑚礁生态修复项目的顺利实施,为海洋生物构建了一个海底乐园,同时具有保护海岸线的作用,也将为我国海洋生态保护提供广西智慧。对黄雯而言,项目的实施无疑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希望在多姿多彩的珊瑚礁生物群落遮蔽和保护下,海底生物能在这里繁衍生息,悠然自得。”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黄韵伊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杨波

审核 孙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