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 邓春红(实习生)
2001年起,崇左扶绥一个名为卢志辉的下岗工人开始走上了用稻秆作画的道路。一根根稻秆,在他的手中经过清洗、蒸煮、烙色、上胶、裁刻、装裱等20多道工序,“摇身一变”成了一幅幅精美的画作。
一根稻秆“点石成金”
卢志辉的工作室在崇左市扶绥县一间几十平方米的老房子里,7月16日,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创作一幅描绘扶绥左江山水的画作。一根根稻秆在卢志辉的巧手之下,变成了连绵起伏的山峰、碧波荡漾的江水。
▲卢志辉工作室内的部分稻秆画作。本文图片除特别标注外,均由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摄
为何走上稻秆画的创作之路?卢志辉回忆,1997年他从砖瓦厂下岗,打了3年零工后,从小喜欢画画的他凭借自己对艺术的热爱,在2000年开了一家根雕店。雕刻之余,他将一些边角料拼接成一幅幅根雕画,没想到竟有顾客走进店里求购。但根雕边角料量少,随着越来越多的客人购画,他开始寻找量大且适合作画的原材料。
“我尝试用枫叶、芦苇,但效果都不理想。”卢志辉说,正当他苦恼时,2001年的一天,父亲给了他启发。“我老爸看见家里有一捆稻秆,他让我先用稻秆试试。”这让卢志辉茅塞顿开,“壮族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左江流域也是稻作文化的发源地,用稻秆不就正好能表达我心中所想吗?”于是,一幅幅稻秆画由此创作而出。
▲卢志辉在田间挑选稻秆。受访者供图
23年来,卢志辉创作了上千幅作品,第一批稻秆画每幅售价25元,如今稻秆画每幅售价几百甚至上万元,一根稻秆“点石成金”。
稻秆画呈现壮乡风情
“经过防腐处理后,根据熨斗烫的时间不同,稻秆呈现出不同的深浅颜色,这样就形成了渐变与层次。”卢志辉说,这是中国水墨画“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五种墨色给他提供的灵感。
除了技艺上的借鉴,卢志辉还从传统文化及民间故事中汲取养分。为此,他将壮族的民俗和神话故事融入到稻秆画的创作中。
“《红铜鼓》讲述了壮族女英雄铸造红铜鼓,《布洛陀》讲述的是壮族始祖开天辟地的故事,《家乡如此多娇》则从南到北描绘了扶绥的秀美风光……”壮乡的山水、多彩的文化皆是卢志辉创作的灵感。
▲卢志辉向记者介绍他创作的《布洛陀》。
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过竹认为,卢志辉植根于桂南地区的稻作文化土壤,其作品用直观的材料——稻秆作画,融入了其自身对壮族风俗的理解,用创新的方式具象化地展现了壮族悠久的稻作文化。他的稻秆画具有独特的美感与灵气,展现了壮乡文化的魅力。目前,卢志辉创作的《甜甜的日子》等3幅作品均被广西民族博物馆收藏。
让更多孩子参与创作
一根稻秆需要进行多道工序的处理,才可用于作画。卢志辉的妻子廖碧娟承担起了处理稻秆的工作。廖碧娟说,这些工序虽然繁琐,但看着处理好的稻秆在卢志辉手中变成一幅幅精美的画作,她很有成就感。
▲制作稻秆画所需的稻秆、刻刀、熨斗等主要工具。
稻秆粘贴成画后,还需涂上一层秘制胶水,最后经过装裱,这样的稻秆画既富有光泽,又不会受潮、受腐。这是卢志辉不断改进工艺的成果。据他介绍,简单的稻秆画需要两个多小时完成,复杂且画幅大的稻秆画少则需要一周,多则需要一到两个月的时间完成。
▲卢志辉正在创作一幅扶绥山水风光画。
如今,来自各地的顾客通过网络平台找到卢志辉,既有私人订制,也有不少作品卖到了澳大利亚、匈牙利、日本、韩国等国家。卢志辉还与当地一所小学合作成立了稻秆画实验室,让学生们参与到稻秆画的创作中,了解壮乡文化的独特魅力。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要我还能动一天,就会继续创作下去。”卢志辉说。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丁春霞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杨波
审核 梁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