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文 游拥军/图 邓春红(实习生)
编者按:
“船来了,过河了!”江水悠悠,时光匆匆。一条河、一艘船、一辈子、几代人。他们从此岸到彼岸、从彼岸到此岸,周而复始,年复一年。身为渡工的他们,有的是父子,有的是夫妻,有的是兄弟……连日来,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走访了广西多个渡口多名摆渡人,倾听他们的经历,挖掘他们的故事,记录他们的日常,探讨他们的未来。
崇左市江州区濑湍镇九岸村三面环山,门前的左江切断了村庄与外界的联系。悠悠左江,渡船承载着岁月,也承载着村民的出行希望。如今,村里虽已有了通往镇上的公路,但渡船仍是许多老人与孩童难以割舍的主要交通工具。7月27日,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来到九岸渡口,听摆渡兄妹讲述他们背后的故事。
▲九岸村三面环山,出行不便,渡船成了村民到镇上的快捷选择。
岁月悠悠,摆渡成“桥”
从父辈开始,陈海全、陈现美两家人的故事就与蜿蜒流淌的左江紧紧相连。从记事起,他们的父亲就用手划桨撑起一艘木船,为九岸村的乡亲搭起沟通外界的“桥”。20多年前,陈海全、陈现美陆续从各自父亲的手中接过摆渡的接力棒,从此两人两船轮流交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在左江之上。
▲陈海全、陈现美两人操持着这个渡口的摆渡活计。
两人虽非血脉相连,却担负起共同的使命与责任,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们为摆渡兄妹。如今村里虽然新修了通向镇上的公路,但绕行路程较远,村民更喜欢坐渡船。黄女士告诉记者,她在镇上打工,还在村里种甘蔗。从村里到镇上,若乘坐汽车需绕行1个小时,但乘船渡江只需两三分钟便能到达对岸。“他们的船就像我们村到镇上的桥。”黄女士说。
随着时代的变迁,九岸村越来越多的人流向城镇,住在村里的主要是老人和小孩,平日乘船渡江的人不多。为了补贴家用,陈海全和陈现美分别在村里种了几十亩甘蔗,无人乘船时,他们便在地里忙农活;若有人需要过江,只需给他们打个电话,他们便放下手中农活赶到渡口。
据了解,目前渡船的收费标准是每次往返成人3元、学生1元、小孩免费。陈海全和陈现美坦言,现在做这个不赚钱,有时还亏本,主要是为了方便村里人出行。
▲很多时候,即使只有一个人,陈海全也会出船把人送过江。
接力摆渡,传递温情
7月27日是濑湍镇的圩日,当班的陈海全从上午7时就守在渡口等村民乘船去赶圩。当天,66岁的蒙先生回村里探亲,拎着大包小包上了陈海全的船。他说,20世纪80年代,他去上大学时,就是乘坐陈海全、陈现美两人父亲手划木船出村的。如今,虽然村里仅有六七名上学的孩童,但陈海全、陈现美仍为这些孩童撑起求学之船。
趁着假期,大学生小何回村陪家人,他和父亲何先生乘船到镇上办事。何先生回忆称:“我小时候家里很苦,有时候我爸连两角钱的过渡费都拿不出来,陈海全、陈现美的父亲让我们免费坐船,我一直心存感激。”而今,时光荏苒,迎接他的已不再是那艘古朴的木船,而是以燃油为动力的客船。
每年“三月三”是九岸渡口最热闹的时候,为了方便村民回村与家人团聚,陈海全和陈现美同时开起两艘船,源源不断地送村民们渡江。这一天,他们从上午7时忙到晚上7时,才能结束一天的摆渡工作。
▲村民们赶圩归来,收获满满。
谈及这些,陈海全和陈现美显得云淡风轻:“平时看到老人挑东西上船,我们也会上前帮挑,如果他们有急事,我们就多等一会儿,乡里乡亲的帮一把,这都很正常,没觉得自己为别人做了什么。”
▲陈海全跟村民们挥手道别。
安全为重,摆渡无忧
风雨摆渡人,安全要记心。“我们九岸渡口从未发生过安全事故。”说到这,陈海全和陈现美的脸上表现出自豪。他们告诉记者,如今他们驾驶渡船越来越专业,船上设有救生衣存放处,还张贴了防溺水宣传知识。此外,当地的海事部门也给他们提供了许多安全指导。
▲陈海全从父辈手中接过摆渡的活计已16年,帮助村民横渡左江。
每次村民上下渡船,他们都会按照海事部门教学的,叮嘱村民遵守排队秩序上下船,并提醒大家上船穿戴好救生衣。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他们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正是这份责任与担当,他们的渡船也成了村民心中温暖的港湾。
▲摆渡是通往外界的“桥”。
纵有群山阻隔、江河天堑,一叶轻舟通两岸,人生处处皆坦途。在左江之上,摆渡兄妹的故事,如同一首悠长的歌,在江面上回荡。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梁冰欣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杨波
审核 刘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