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彭庆 文/图
9月8日下午,一只斑海豹现身北海市海城区地角附近海域,吸引众多市民围观。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获悉,这只斑海豹此前曾在涠洲岛海域出现,表皮有不少伤痕。为保护斑海豹不受惊扰和伤害,目前,北海市渔业部门已派人值守,科研机构相关专家也给出提醒。
斑海豹现身北海引围观
8日下午,海豹现身的消息很快传播开来。不少市民争相赶到海边。
这只海豹躺在海面的一块泡沫浮排上,离岸边仅有10米左右距离。小家伙正懒洋洋地眯着眼睛,翻起肚皮晒太阳,偶尔还俏皮扭动几下尾巴,憨态可掬。
休息片刻后,海豹跳入海中潜水觅食,叼着小鱼再次爬上浮排。其间,它还不时向围观的人群投去警惕的目光。
当天下午4时许,北海市海洋局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三大队和海城区海洋局工作人员赶到现场,确认这是一只西太平洋斑海豹,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我们当场就对围观人群进行了劝离。”三大队大队长李树荣告诉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执法人员兵分两路,一路在岸上劝导市民,一路在海上劝导钓鱼人员和过往船只,呼吁大家不要惊扰斑海豹。
曾在涠洲岛海域栖息多日
事实上,这并非斑海豹首次出现在北海。(此前报道)
李树荣告诉记者,8日当天,他们在保持适当距离的前提下,通过仔细观察比对,确认北海地角海域的这只斑海豹就是此前在涠洲岛出现的那只。他分析说,斑海豹应是为了躲避台风,才从涠洲岛游到了北海。
涠洲岛距北海市区约21海里,这对斑海豹并非难事。记者了解到,被誉为“海上大熊猫”的斑海豹很擅长潜水,能潜入100多米甚至300米深的水中。在水面游泳时,它的速度可达到每小时27公里。
但让人揪心的是,这只斑海豹头部、背部和尾部均有不同程度的伤疤和脱皮。李树荣对此解释说,斑海豹属于北方冷水动物,它的皮和肉都很厚,这种浅表的皮外伤对它影响并不大。通过观察,它的活动能力很强,能主动觅食,状态是健康的,“只要没有继续被伤害,这些皮外伤都能自愈。
“它之前背部受伤的伤口已经愈合了,现在圆嘟嘟的,比两个多月前还胖了一圈。”李树荣说。
部门派人值守并寻求援助
李树荣说,当天,围观斑海豹的人群最多时达到了300多人,他和同事只能一遍又一遍给大家科普,提醒人类的近距离围观会影响斑海豹的正常栖息和觅食等活动。此外,过往船只也切勿追逐斑海豹,在航行中要保持安全距离,最大程度减少对它的惊扰。
“至少要保持30米以上的距离,不要聚集在斑海豹的前方和后方,这两个方向对它而言是最敏感的区域。”广西科学院研究员黄祥麟提醒说,市民在远观时也不要投喂,无人机拍摄时要拉开距离,避开在它的头顶飞行。
黄祥麟告诉记者,动物在面对“潜在威胁”时,一般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注视、警戒、战或逃。一般人观察到动物有反应时,大多已进入第二阶段后期,对动物的影响已形成。同时,这三个阶段与距离的关系非常密切,“不能用动物有没有反应或躲避,来判断是否对它造成了影响”。
此外,记者注意到,上述地角附近海域人类活动频繁,经常有市民在附近浮桥上钓鱼,且各类船只进出密集。
“斑海豹是比较贪吃的,容易在觅食时被鱼钩误伤,也容易被夜行船只撞伤。”李树荣有些忧虑地说,由于存在安全隐患,这片海域其实并不适合斑海豹栖息。
目前,北海市海洋局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已安排工作人员值守现场,不定时查看斑海豹栖息状况。同时,当地已联系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单位,并向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渔政指挥中心寻求援助,帮斑海豹寻找更合适的栖息地。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陈诗圆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胡志伟